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万千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今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何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这些来自一线的教育问题都在挑战着学校: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收获知识、能力和提升素养,收获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权利,从而过上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让我欣喜的是,中关村三小直面挑战,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答案。众所周知,中关村三小是一所名校,完全可以继续固守其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但他们选择自我挑战、自我改变,几经磨砺,借助学校建筑空间的变革,找到了“班组群”这个变革的支点,推动了学校教育变革,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班组群”学习模式不只是一种班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变革,培养方式的改变。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改革很难,难就难在观念的转变。教师们在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后,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要付出许多心血,学习许多东西,难免会有抵触情绪。但在中关村三小,我们看到了教师主动选择改革的自觉和自信,这种自觉和自信建立的基础是大家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爱护,对自我成长的迫切。在中关村三小,改革不是一个人的意愿,而是一个团队共同的选择,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声、点滴的浸润和感染,“班组群”改革才不是一句口号、一条标语,而是呈现出扎扎实实的成效。
“班组群”改革带来的变化是一系列的,学校的管理变了,课程设置变了,授课方式也变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叠加在一起,又在产生更大的聚变效应,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而在这样的变化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良性的变化。教师之间多了互助与合作,师生之间多了理解与包容,生生之间多了沟通与交流。一个学习场正在建立。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认为: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话,既说明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又说明当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不是个人埋头读书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孩子与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
而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改革,恰恰是对这段话的最好呼应,正是在一个个“班组群”中,学生可以与同龄人一起学习,也可以与非年龄人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共同交流、共同生活,构建了具有可选择性的学伴、玩伴和同伴关系,而同伴之间的帮助和支持,显然更能激发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同理心。
据我所知,中关村三小是将“真实的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而学校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行动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这里,学习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和课堂上,而是发生在学生足迹所至之处;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而是有更多样的空间适宜其学习、交流。在这里,“生活即学习”正在变为可能。
改革永远没有终点,“班组群”改革目前在中关村三小还只是开始,但我相信,这所学校已经找到了撬动变革的最佳支点,并且在为理想中的教育持续努力着。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能够有这种改革的勇气和毅力,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同时,回顾自身实践,找到自己学校变革的支点,让更多真实的学习发生在校园里,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教育,过上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