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附属学校的课程如何设置?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贵阳学校是一所三方合办的新学校。初任校长时,我认为附属学校只需要复制、理解、执行总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但事实并非如此。
去年下半年,我与团队一直在思考学校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并试图确定基本框架。我们发现,构建课程体系,不应该是移植复制,而是根据本土实际,传承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理念并进行衍生。其中,高校起到的作用是依据附属学校实际及自身的思考给予指导、帮助、提炼形成体系。
我们一直反问自己,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将何去何从?如何凸显学校特色?学校如何与贵阳教育接壤?“高大上”的理念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如果说,这是学校的灵魂,那么只有当“魂”真正附了“体”,才能起到“魂”的作用。
因此,学校理念是否真正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融为一体,是否在实施过程的细节中有所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课程把过去与现在、本土与世界融合起来,让课程成为学校名片。每个课程背后都涵盖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每间教室背后都有一个课程与之“嫁接”。
担任了几年校长,我与教师们大部分时间在执行国家课程,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得不够深入,缺乏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进一步思考。名校在这些方面具有引导和指导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有高校的理论引领,有其他附校实施路径的借鉴,让我们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贵州本土实际,对课程架构和实践性有了关系、层级之间的思考。
课程应该是完整的,不是零散的,不是拼凑的,也不是随意的,需要体现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同时落地于育人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是“来这里,走得更远”。传承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理念,我们结合办学特色和办学实际对它进行诠释。通过多元的课程载体,凸显外语特色,发展学生的外语特长,让外语成为学生打开世界大门的工具,培养具有气质高雅、世界视野的学生。
学校的课程设置从语言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3个方面架构。从语言素养的维度出发,内容有外语特色课程,目标是让外语成为学生的语言工具,了解别国文化;从学科素养的维度出发,内容分为基础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目标是夯实学生的知识根基,优质发展;从人文素养的维度出发,内容分为生活体验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多元发展。
在课程变革时代,教育已经发生了变化,让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学习相同的课程,只能把不一样的学生变得一样,而社会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根据学生差异和需求的不同,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课程实施从三个方面切入:
第一,学科拓展整合,拓宽视野。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科拓展。比如,品德与生活和幸福健康整合、语文与国学整合、数学与数学文化整合。这些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重新组合教材,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我们以一个单元的综合课程为突破点进行摸索,将单元内容与拓展内容进行重组,把3个班学生分成A、B、C班进行学科走班,为不同层级学生提供不同需求的综合实践内容,让课程更具生命力,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英语学科延伸化,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我校外语教学形成“5+X”语言学习模式:其一,5代表英语学科技能的基础学习,凸显外语教学化;其二,X代表英语与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与贵阳特色文化相结合,用外语将家乡文化介绍给世界,凸显英语生活化;其三,英语与艺术学科整合,学科英语体验课、英语游戏课,凸显语言与艺术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形成学校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多种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第三,选择性课程的开设。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的办学品质应符合学生多元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在开足国家课程、凸显外语特色课程后,加入选择性课程:结合贵州地方民族文化开设贵州侗族大歌、贵州花灯、古筝、舞蹈、篮球、足球、花样跳绳、小牛顿科学、英语话剧团、英语配音社团等供学生选择。
同时,学校对教学形式进行变革,采取小步调的“走班制”研究,分为上午定班学习——学生定班,教师走班,开设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下午走班学习——学生走班,教师定班,开设美术、音乐、品德与生活、英语活动、社团活动。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在学校独特办学理念的影响下,我们需要通过课程实施进行育人目标的落地;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将理念的指导、目标的引领、整体的构架、有效的实施、评价的适切与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形成学校自身的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贵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