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华:面向2030年的基础教育



  2015年5月,笔者赴仁川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15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教育论坛。这次论坛有130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参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韩国总统朴槿惠出席并讲话。论坛通过了《仁川宣言》和《面向2030年世界教育行动框架》,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教育、促进国际交流,目标是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完成公平的、有质量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确保所有幼儿接受有质量的早期教育与关爱;确保成人接受可负担的职业技术教育或第三级教育、大学教育;增强青年和成人创业本领;照顾弱势群体,消除性别差异,让残疾、贫困等弱势群体受到平等对待;提高成人识字会算者比例;改善办学条件,为所有人提供安全、无暴力、全纳的、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合格教师,开展发展中国家间教师培训合作。

  根据仁川论坛精神,并结合我国的情况,笔者预测在未来15年里我国教育应该努力达到八个目标。

  一是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仁川会议要求,到2030年各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应占到其GDP的4%~6%。到那时我国的教育投入将会进一步增长,普及12年免费基础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化;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让教师岗位成为让人羡慕的岗位。学校普遍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按照章程自主办学。各相关部门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撑,服务学校,关心学校,帮助学校。

  二是全面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到2030年,切实缩小地域、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形成城乡教育良好的生态。实现校际之间、人群之间的公平公正,所有儿童随父母一起生活,不再存在大量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全体学生同在阳光下共同成长进步。对弱势群体更加关爱,对残疾儿童的拨款要达到普通儿童的十倍左右。通过有效的特殊教育,让残疾人造福社会,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

  三是切实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国际上很多国家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而我们也要加强和改善这方面的工作,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体魄健全的负责任的中国公民。当然仁川论坛也提出培养世界公民,其实,世界公民是由各国的公民组成的,他们将共同为正义、和平、包容、全纳、安全、可持续的发展作贡献。15年后衡量人,特别看重人的品格,还看重健全的心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四是普遍提升终身发展能力。未来的基础教育会重新回到基础,避免过度学习。基础知识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要素,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如同获得了打开未来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可以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

  五是明确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外语不仅仅是打开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更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外语教学不会被削弱,国际交流力度将加大,会请更多的外教来华任教,派更多的老师出国任教。我国将继续实施更加开放的留学政策,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

  六是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今,慕课、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这些名词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未来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推送形式必将涌现,一部分学校的形态将发生重大改变,将出现一批无墙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来“在家上学”将会增多,“智慧手机”将伴随每个人。公民随时可有学习机会,步入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七是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会更加深入,并对基础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促进作用。中小学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早已经起航,未来将变得更为普遍,可能形成更多灵活多样的新局面。

  八是畅享各国先进教育思想。2030年,教育思想将突破国别的限制形成一系列跨国的理论,为人类所共享,教育家也将形成一些跨国的团队,研究全球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坚信,再过15年,我国的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将进一步繁荣,屹立于世界先进教育之林!

  作者:王定华,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