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个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既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我们所积累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经验,考虑到“双创”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三个课堂”练内功,进行扎实的经过科学设计的教与学的过程,我想应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可以大有作为。

  第一课堂就是我们的教室,就是我们的课程教学。我们的高校比较擅长于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但是困扰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既在于需要始终一贯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更由于这样的教学过程确实需要耗费教师、学生和学校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还要定期开展评估审计,以确保持续改进。

  第一课堂是核心,不仅是因为第一课堂解决最根本的专业知识学习来源,而且只有课堂学习是最可控的。只要设计得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应该就能够实现理想教学效果。这里的关键是参与式教学,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参与其中,才有可能理解专业理论,才能知道如何应用于工作实践。我想提供一个我本人在专业选修课“人事管理经济学”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的例子。

  除了通常的讲授之外,这门课有两个支柱性设计均是由学生自己或团队完成的。第一支柱是文献综述,这是纯粹个人作业。这里分几步。第一步是要求学生从指定的教材或相关著作中选择一个主题,第二步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选一篇论文。论文来自于本学科专业期刊,如《劳动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等,或来自于国外研究机构的“工作论文系列”,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劳工研究项目工作论文”、德国劳工研究所的“讨论论文”等。我要求学生精读论文,建议他们将文献翻译成中文。翻译对于学生的精读至关重要,它既能保证学生对每个单词的关注,这在初期的训练中非常必要,也能保证学生必须读懂并理解论文。第三步在这学期剩下的时间里完成另外9篇英文文献的阅读,总共完成10篇文献摘要。摘要的结构、字数都是明确要求的。教师会分两次对文献摘要进行修改。第四步是期末要提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基于10篇摘要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也是有明确要求的,训练学生将这个主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对注释与参考文献、致谢(指导、协助、意见与建议、匿名审稿)、引用格式及来源、数据或资料来源以及转引自等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的文献综述常有“文献列举”之风。

  第二支柱是上市公司人力资源数据分析,这个是团队作业。第一步是学生自由组队,每组3-5人。每个团队选择一家上市公司作为自己的工作单位,该团队即为公司人力资源部。每个团队设一个团队召集人,负责团队合作协调。第二步明确工作任务。团队通过分析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数据及其与公司业绩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与本行业其他公司的对比,来说明本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问题以及改进方向。第三步采集数据。团队需要通过研阅上市公司年报采集10家或以上同行业公司业绩、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至少最近5年的数据,主要包括:资产、营业收入与利润数据、员工规模与报酬数据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第四步提交并演示分析报告。团队按照分析要求对样本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专业解释,提交3页以上5号字1.5倍行距A4的分析报告。在团队数据与分析报告基础上,将分析结果的核心部分做成20页以上的PPT。在期末考试时,由团队所有成员根据分工对分析结果进行演讲,报告的对象是公司董事会及所有高管(由老师与同学担任),以强化场景感。演讲要求有时间、语速、声调、姿势等限制,以确保能用最优的方式将内容传递给听众。这个过程希望学生做到在特定的时间内向特定的受众以特定的方式传递特定的内容,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基于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

  我一直认为第一课堂是最重要的,我们所期望的所有培养目标大都能通过教学设计和扎实实施而得以实现。如果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能够科学设计并扎实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又会更上一层楼,因为第二课堂的活动是在校园环境下对第一课堂学习成果的初步应用,而且还会超越第一课堂的范围,可以锻炼更广泛的能力,特别是有关价值观、团队协作、社会规范、文化素养等等。

  第二课堂主要是指第一课堂外的各类校园活动。除了学生的自发活动之外,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如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第二类是院系层面组织的活动,如党团活动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活动,主要是政治类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社会调查与科研活动等,第三类是学校层面的活动,类型与院系层面差不多,但是会更正式,要求更多。虽然各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各有差异,但是基本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大多以主办人“胸中有数”的方式来举办,少有正式的、详尽的书面活动方案或指导手册,学校层面自然会好的多,二是大多以一个相对正式的表彰仪式来结束,少有正式的活动评估。而对于学生自主开展的各类互动,基本上既没有活动方案,也没有表彰仪式,甚至可能连一个指导教师也都没有。

  毫无疑问,只要学生亲自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自然会有收获和收益。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够有更大的收获和收益。从形式上看,一项第二课堂活动至少应该有三个要素:书面的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的执行、活动结束后的评估。这其中一个最关键的要素是,尽可能每一项活动需要有一个指导教师参与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要发挥最大的主动性,在明确活动目的特别是能力训练目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订方案、贯彻实施、活动评估。每一项这样的过程都会帮助学生锻炼计划能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应急处理、项目管理等等。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收益仅限于自己的领悟力而不能最大化第二课堂的效果。现在的第二课堂因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就业市场压力而日益活跃,但是我们需要平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平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我总是期望能够深度挖掘一件事的价值来实现所有收获和收益,而不是把时间精力耗费在许多不产生价值的事情上面。

  第一课堂主要在教室里,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校园里,第三课堂则让学生走向社会,无论是在一个组织里实习,还是自己面向市场做一些创业实践。我把实习和创业实践定义为第三课堂。目前第三课堂的现状基本上可以表述为:实习是劳务性实习,创业是保姆式创业。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所训练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第一次真正应用,但是问题在于第三课堂缺乏专业上的指导,缺乏指导教师的参与,这个应用转化过程对能力的固化和优化作用经常被形式化了,失去了第三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来意义。

  当下的实习对于学校而言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于学生而言是为了美化简历或者挣一些实习工资,而对于单位而言则是低成本的劳动力或是作为选拔毕业生的一种工具。所以实习很被强调,但是却处在“低水平均衡”上。理想上说,实习应该按照就业能力的四个维度至少在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提升,如果能够再进一步而提升扩展就业能力并进而社会能力的话,那将是实习最佳的结果。我一直比较赞同Hillage and Pollard(1998)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他们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四个组成部分:(1)资产能力(Employability assets),由初级资产(个人品质,如正直)、中级资产(关键工作技能,如问题解决能力)和高级资产(与组织绩效相关的技能,如团队合作)组成;(2)配置能力(Deployment),包含一系列职业管理能力、策略性方法等;(3)展示能力(Presentation),以适当方法展示能力的能力(如面试等);(4)环境能力,指个体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交互影响,如地方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学生需要每天记录实习日志,自己思考工作任务及其执行过程与专业能力应用之间的关系。指导教师需要提供帮助以明确工作过程中专业理论的应用。

  创业实践活动也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为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很多学校建了很多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器或是众创空间等。毫无疑问,这些将有助于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但是,我想更加重要的是多建一些学生随时可及可用的工具中心、设备中心、模拟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数据中心、运动中心等等。办公场所从来都不是创业实践的重点。而不动手、不沉浸其中,便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不少学校的各种场地和设施都很金贵,不仅要交费而且还有开放时间的限制,而且还有各种理由来解释,或者大多是为了现场评估或领导视察之用,而不是为人才培养之用。此外,在大学阶段,能够独立创业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缺少教师(或企业家)的投入是几乎不可能的。斯坦福大学创业文化的本质恰恰是师生合作。教师不仅提供专业上的指导,而且提供风险投资推荐甚至于直接作为天使投资人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在我们的很多高校里,创业实践很像是“动物园”或“温室”,这既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企业家,也特别容易误导学生这样的做法就是创业。创业实践必须在一个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开展。

  三大课堂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系统。系统的实效在主体上有赖于三个投入。学校投入具有最根本的价值,但是高校确实需要反思我们要办什么样的高校,并因此而提升教育能力,持之以恒。教师的投入至关重要,但不能仅仅依靠他们的良心。学生的投入可以直接产生人才培养的效果,但是学校和教师的投入才是根本保障,我们还不能完全依靠他们的自觉性和领悟力。最最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花样百出”,而是基于自由思考的工匠精神来实现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