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内、走向国际势头迅猛
“近年来,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模式受到发展中国家欢迎,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来华留学生的目的地之一,留学生超过7000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特色开始成为吸引国外学生的因素。”7月15日,在“201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树超介绍,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办学呈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态势,顺应国际化发展新趋势,报告首次发布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云南等省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水平居于省域排名前列。
据了解,近年来,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纷纷向中国高水平职业院校抛出“橄榄枝”,希望引进和借鉴中国高职办学模式。2016年,全国共有100所高职院校开发了283个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比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班派工业社区教育学院合作开发泰国铁道交通运输管理、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等8个专业的教学标准。
报告介绍说,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首创,是因应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融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有望为世界舞台贡献中国教育智慧和方案。
与此同时,报告再次发布了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单,马树超介绍:“近年来,高职教育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比如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三农’和助力贫困地区发展等不同方面形成特色。”
报告显示,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制造业培养和输送了170万毕业生,为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还发挥场地、师资优势开展社会培训,一些院校的培训收入高达上亿元。此外,在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高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半壁江山”的困惑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发展自信缺失,具体表现在高职在高等教育领域被边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示范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发展模式优势和现实存在感趋弱并存。”谈及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时,马树超的一席话,引发大家关注。
诚如报告显示,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为何还自信缺失?
“无论在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上,高职教育都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实际上,无论从政府投入还是社会地位来说,都与其地位不相称。”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谢列卫坦言。
“当年,国家拿出20个亿支持百所示范校建设,这个数目看似很大,实际上,还不及一所985高校的财政投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新广列举一组数字佐证谢列卫的说法,他表示,发展高职教育,投入是关键,“投入不足,高职就容易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再加上师资来源都是本科院校的硕士、博士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高职特色很难显现。”
财政部、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到2017年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不低于1.2万元,但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990所独立设置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低于1.2万元的院校超过60%,低于6000元的还有133所。
“一放假,我就接到好几个电话,说孩子高考成绩不好,希望到我们学校来就读。在录取批次上,高职被排在最后,自然让人觉得低人一等,这是明显的不公平呀。”浙江一位高职校长在现场呼吁,尽快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
“职校生进入社会的门槛也比较高,比如现在高职生考公务员、村官受到很多限制,建议尽快优化社会环境,改变高职生受歧视的现状。”山东东营职业学院院长李延成建议。
自信从何而来?
“尽管高职教育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的总体感觉是越来越自信,这两年,我们地方政府给学校连续投入7个多亿,又划拨了500亩地支持办学。”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春光介绍,该校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吸引老挝、越南、印尼等十余个国家留学生159人,成为当地国际教育的一张“名片”,也因此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些年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如该校与长春一家机械公司合作成立机器人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受到社会好评。一路走来,学校从自收自支的企业办学到政府主管,率先在河北省实现生均拨款1.2万元,谈起经验,用该校校长田秀萍的话说:“有为才能有位。”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地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联合成立的苏州长三角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业技术研究院”),2016年社会服务经费达1041.6万元,2016年度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在江苏
高职院校中排名第9位,苏州地区第1位。“研究院已经成为校企协同创新改革的试验田、地区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吸引创新人才的强磁场、产业化技术成果的策源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温贻芳告诉记者。
“职业教育已经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半壁江山’。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潜力正在被触发,职教最佳发展期已经来到。在拥有发展潜力、获得信心的同时,各种牵制其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这些不利因素,也许不能短时间彻底消除,但必须勇敢正视。”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董刚认为,高职教育发展最大的挑战已经不是校园、校舍和仪器设备水平,而是“软实力”的提升。在今后一段时间,既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开发对接国际产业调整升级要求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更要强化标准体执行的制度化,切实改善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含金量”。
“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董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