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叶翠微,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主持人语
常做常新
一所百年老校,如何生机再发,倒逼着校长的领导智慧。伏金祥以“常识”“常规”“常态”为抓手,拿出一份很好的答案。
敬畏“常识”。办教育,教师是基础,这是“常识”。天水一中紧紧抓住并依靠教师队伍,支持教师从职业型教师走向专业型教师,再从专业型教师走向学术型教师,不断自我提升。正因为敬畏“常识”,便有了学校发展的常理。
紧扣“常规”。天水一中紧扣三个常规:一是校本教研,让教研成为立校的规矩。二是集体备课,让教师有团队性学术生活。三是课题研究,让校园闪动智慧的光芒。这三招很“土”,但符合教育深化的基本规律,恰恰是管用的。
活化“常态”。天水一中基于学校育人的神圣使命,关注价值选择和价值引领,在共识中围绕学校育人的核心追求,形成学校“核心态”。同时,紧紧围绕新课改,凝神聚气,构建课程架构,提升了校园“基本态”。
三态合一,常而不常,常做常新,极有意义。
我校肇启于陇南书院,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立足西部办学实际,着力构建能够体现教育本真性、时代性、民族性及地域文化特征的理念体系。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将打造学术型教师队伍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
校本教研奠基专业发展
我校积极搭建教师学习平台,坚持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校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配备了重点学习图书,建起了教师书吧,配备专业书籍近万册,创设宽松、舒适环境,引导教师愉快读书。
由于地处西北,信息较为闭塞,我校坚持每年派大批教师赴全国知名学校观摩学习,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也经常邀请专家教授、知名高中校长来校开展培训活动,促进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助推教师提升教育理念。
集体备课打造学术团队
教师是一个群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形成成长共同体。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反思传统教研制度,总结成败得失,加强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科备课组建设,认真落实“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式的校本教研制度,使每周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通过说课、磨课、同课异构等“课例”研讨方式,搭建了教师校内专业发展新平台,探索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良好机制。
比如,我校地理学科组发挥集体智慧,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在课前,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备课,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学生活动、课堂评价等,反复打磨课堂的每个环节,设计详细学习任务单,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采用A、B课分段教学。A课(第一课时)为“学案导学”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汇总疑难问题”三个环节构成。B课为“展示交流”阶段,主要由“呈现学习问题—小组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习题巩固训练”三个环节构成。对于教学全过程,全校所有地理教师均有参与,并且,会在课后根据课堂观察的情况,认真评课,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课题研究提高学术修养
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育理论,总结教学规律,捕捉鲜活的教育智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充分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为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制度保障。对此,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曾一度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心存盲然。2009年年初,学校设立了“高中学分制管理研究”课题,并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研制了“天水市一中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形成了与学分制管理相匹配的系列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的课改工作。
随后,我校在近几年又承担了省课改办专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制度重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与研究”等,深化了参与研究的教师对“教”与“学”的理解,促进了他们教学方式转变。
凝聚共识推动学校发展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逐步凝聚共识,形成了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新动力。
基于对当代及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学校凝聚形成“陶铸科学素养、笃守民族情怀”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根本建设学校文化、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优化办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根据国家与甘肃省高中课程方案,我校制订了新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新课程实验学分配置方案、学生选课指导意见等,形成了由8个学习领域、17个科目、100多个模块构成的国家课程体系。在总结、深化学校传统活动课的基础上,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系统设计,制订下发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方案等,构建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基于“大过程”教学观,学校构建了“三段四加二”五环节学习法: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五环节分别是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整理、作业练习、交流反思;“三段”则是以课堂为中心将学生学习过程划分成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段落;“四”即学习过程“五环节”中的“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整理、作业练习”四个环节;“二”即将“五环节”中的“交流反思”分为“交流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两个方面。以上三个段落、四个环节、两个方面有机结合。
教师的教学研究,推动了这两个体系和一个模型的形成,也正是因为这些年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凝聚起了全校教师新的共识。
(作者伏金祥,系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