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



  近些年,“入园难”“学区房”“城乡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乡村教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在挑战着“教育公平”,不仅是在校学生享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甚至为人师者的教师,其生存环境也极为不均等。这些有失公平的问题,也带了很多不满。

  “教育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这是“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教育公平是教育最基础性的问题,没有教育机会公平,就不会有教育结果公平,教育现代化2030的远景目标也不可能顺利实现,社会公平更是无从谈起。

  古今中外,教育都存在着各种不公平,但如何可以缓解这不公平?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

  3月28日,我会举办了第二次特约观察员线上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观察员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下是部分观点摘编。

  不要从校名就开始给学校分级。家长看学校的好差,首先就是看学校的名字亮不亮。应该把学校按序号统一命名。

  要改变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不仅要进行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努力,而且还要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陈铁

  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问题,评价体系不改变,教育公平仍然是“将来时”。

  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在硬件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硬件配置的不足,教师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都不能替代的。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康鹤彪

  缩小城乡差距最根本的是要均衡城乡课程资源。而最根本的课程资源还是教师,要有一批愿意扎根农村、振兴乡村教育的教师。

  教育公平意味这每个儿童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学习机会。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刘登晖

  教育起点公平是国家层面问题。教育终点公平也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教育过程的公平,这教育者的职责,对于学生,老师应该一视同仁。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陈志华

  资源的配置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根本在“人”。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在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孟宪升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资源公平。中国现在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师资配备的不公平。优越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会倾斜到升学率高的学校中去,教育不公平就是这样来的!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刘伟享

  基础教育具有的普遍性要求政府应当建立弱势优先的价值取向,取消目前我国存在的重点学校制度,取消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在制定政策时优先考虑非重点学校、薄弱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黄晓萍

  现在很多教学联盟,只是挂靠,联校办学,教研上有带动,但资源不能完全共享,尤其师资不能共享,所以联校对促进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公平的意义不大。城区不断扩校、狂热发展,农村不断失去优质生源,城乡联办,暂时不能缩小差距,乡村办学更加艰难。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万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亿万家庭的共同心愿。由于教育不是孤立的一隅,它牵扯着太多东西,更多的人关注重视教育问题之后,也许教育的各种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郑霖

  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其解决渠道还是优秀师资的配置,否则就会出现马太效应。

  “教学联盟”也好,“教育共同体”也罢,多数起不到实质性效果。一年开展几次送教、几次研讨,拍拍照,发发报道,其实并不“解渴”。要想有实质作用,就要看名校到底输送了多少优秀教师,派了多少名优秀管理者,并且是扎下身子留在乡镇长期工作。

  教育公平的基础是人才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