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中小学出现了课程建设“热”现象。透过这股“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乱象:一是顶层设计乱,学校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盲目跟风;二是思维乱,校长和教师没有弄清楚何谓课程,甚至对国家课程理解不深、定位不明;三是人员乱,无论教师是否具有课程开发能力,都被强迫开发“课程”、充充门面;四是管理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没有很好的管理,只有形式;五是内容乱,课程内容过于广泛,缺乏主体性和系列化;六是评价乱,课程没有一致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这些课程建设“乱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未来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走出当前的课程建设“乱象”,我建议学校课程建设应坚持“一心六化”策略。
一心就是“儿童心”。学校课程整合与开发必须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切实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基础能力的课程。
我们在坚守“儿童心”的前提下,让课程建设由“混乱”到“有序”,从“形式化”到“成长性”,实施“六化”策略。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一体化。学校课程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立场出发,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建立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课程的实施策略,最终形成各年级的阶梯式课程结构,使课程有层次、有梯度,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第二,模块化。模块化是以某一门学科或跨学科为核心,向外延伸或拓展多层级课程群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国家课程为核心进行拓展和延伸,建构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课程知识相近、学科素养想通的开放式、多层级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第三,多样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多元智能”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用多样化课程群引领学生的多样化成长。同时,学校课程要避免单一的“智力因素”培育,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育,形成丰富的课程体系,满足各类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四,个性化。课程的个性化要能够呈现学校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化和学生的个性化。个性化课程的基点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差异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形成学校个性化课程群和学生个性化课程群,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五,生活化。课程只有扎根于生活,建立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学生的生活与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使知识从“离身”到“具身”,让学生成为具有生活体验和生活创造的时代新人。因此,我主张的课程生活化是课程整合与开发要能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第六,探究化。教师在开发课程时,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换到建构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自主学习系统,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跑道”,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在打造多彩课程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州市阳光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