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乃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义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要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差距,是要求教育发展中的公平与均衡,但并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缩小学校办学差距、保障每个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要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推进工作,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层层落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先后与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随即各省(市、自治区)又与所辖范围内县(区)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书。2013年5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迈入均衡发展的新时期。2015年6月教育部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了《纲要》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探析了下一步均衡发展的对策,特别发布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态势图,督导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十分显著。截至2015年7月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的县(市、区)达833个,京、津、沪、苏、浙5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验收。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所进步,“均衡配置师资”正在实现。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新经验,如江苏省泰州市全面实施“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全域均衡”三步走战略,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的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之路;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实施“教育崛起工程”,强力推广“3+X”和“4+X”营养午餐模式,重点推动“教育公平”与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了西部贫困地区办教育强县的发展模式,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充分肯定。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应看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任重道远。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的县(市、区)的数量仅实现总目标的28.59%,距离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95%的目标还差66.41%,甚至3个省仍是“0通过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难点在中西部(尤其是中西部的贫困县),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的中西部县域达到评估标准的难度越来越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义务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仍不够,经费支出结构呈“中部塌陷”;中西部地区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西部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明显,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义务教育“高速城镇化”加剧城市教育资源紧缺和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要加快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必须继续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部委与省级政府间、省级政府与县(区)政府的联动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和监测,用评估和监测数据去督导均衡发展;继续确保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尤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逐步尝试在中西部地区分省实施差别化的投入政策,完善省以下财政支付体系,减少贫困区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压力;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建设,着力办好农村学校,引导有条件、有想法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将其子女带回农村读书,分解城市义务教育的供求压力;严格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清除大班额,坚决杜绝择校择班现象,鼓励在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小班教学;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重点培养中西部小学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全面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大力推进教师双向流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广泛共享和普及的同时,大力推广江苏泰州市“内涵式”发展的全域均衡发展模式和贵州丹寨县贫困地区办教育强县的模式,加强农村学校管理,促进师资水平、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升,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