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大学生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就业增长超出预期。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再创新高。”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2014届的92.1%和2013届的91.4%基本持平。从数据来看,大学生就业率并不低,但社会上仍然弥漫着就业难的气息。这是为何?

  实际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郑惠强: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统计今年795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些年,就业率的高低常常是高校招生比拼的重要指标,但也存在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将就业与毕业证、报到证硬性挂钩,甚至诱导毕业生签假协议等情况。统计就业率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掌握专业设置、学校综合实力、大学生就业整体趋势,对完善专业设置、均衡资源配置起到指导作用。但如果统计不科学或统计失真,将影响政府部门把握真实的就业情况,导致帮扶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就业评价体系。

  要改变目前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需将就业率由高校统计调整为人社部门统计,并对其真实性严格把关。还要改变单纯以就业率来评价高校就业状况的方式。建议把毕业生就业后三至五年的职业发展情况、对社会贡献情况及其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指标纳入就业评价体系,让高校从关注就业率这一外部因素,变为专注就业质量这一内涵要素。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原校长黄德宽: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还是比较好的。但当你面对大学生跟他们说就业形势很好,很多学生可能并不认同,一些人的就业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愿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呈现分层次的特点。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学生就业没有问题,一些重点大学毕业生还有很多选择机会,一些社会需求量稳定的专业,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是一些办学质量相对低的高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低一些。还有一类情况,就是前几年一些热门专业集中上马和扩招,当时很多人主张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办什么专业,比如金融、法律、经济、英语等,这样肯定会导致人才过剩。因此,高校不能简单地通过看专业的热和冷来决定是否办学。国家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要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根据整体的国家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来考量,有些冷门学科只要科学控制规模,就业率就会很高。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作为民办教育的一员,我从企业角度提几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意见。首先,大学生创业应该鼓励,但不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办法。其次,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占很大比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有密切关系。应进一步鼓励企业发展,尤其要鼓励智力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第三,大学教育本身应进行改革,很多大学专业要不和现实不对口,要不就是专业性不强;大学生敬业教育也不够,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和自身素质这三个方面要加强。第四,应该鼓励社会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并且给予支持。鼓励各类机构更多地给予大学生接触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先上岗,再择业。这样既避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充分就业的潜在社会风险,也让他们先走上岗位历练,促进未来职业成长。政府则可以制定财税措施和标准,对那些积极实施实习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及机构法人,给予财税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