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应缺席青年学生成长



  习近平同志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应该时刻铭记历史,在学习历史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历史,熟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强化爱国精神、思索前行方向、扎实行动中让青春闪光,为自己留下持久温暖的青春回忆。

  青年大学生学习历史可以坚定“四个自信”。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不屈的奋斗史,有着光荣的建设史。青年大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去了解和研究我们的历史,可以明确我们从哪里来,走向哪里,可以明确我们悠久的历史中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从而坚定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理解与热爱,明确我们的科学理论为什么能够指引我们由胜利走向胜利,明确我们所走的道路为什么有着光明的前途,明确我们的制度为什么能够保证我们的人民当家作主,明确我们的文化为什么可以绵远流长,从而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青年大学生学习历史可以激发爱国情感,强化爱国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孕育着伟大的爱国精神。青年大学生学习我们的党史和国史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去体会和感悟民族英雄和伟人们的爱国情感,让情感流淌进青年学生的内心,立下爱国之志,以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为指引,引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指引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时刻不忘责任和使命,赓续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为,珍惜眼前,不断前行,在爱国情感的浸润中坚定责任和担当意识,让爱国精神在青年学生中延续,汇聚成奉献奋斗的磅礴青春力量。

  青年大学生学习历史可以明智,明理,护航成长。读史使人明智,青年大学生徜徉于历史中可以复原历史状况,在学习历史中思考和反思,去寻求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历史中去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掌握辩证法,不断去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严谨规范的思维品格,在潜移默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与宽度,从而让青年学生从历史中知大事,在反思中明确方向,在自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汲取营养,让自己的品性提升,品格形成,让自己不断执着前行。

  我们应该让历史走近学生,走入学生内心,让历史时刻萦绕于青年学生周围,让青年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从历史里汲取智慧,明白道理,涵育情感,坚定自信,强化责任担当,让爱国和为国的理念化作实际的行动,将自己从历史里得来的智慧与能量在时代中点亮,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助力,将青春梦与中国梦融合,以奋斗的姿态支援中华民族复兴。

  但是我们也看到历史在这个诱惑日益增多,思想更加开放的时代似乎也有自己的无奈,有些学生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国家是从哪里来的,忽视了我们的历史,似乎在他们眼里历史与自己无关,过好自己的生活更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6年11月11日是中国空军成立纪念日。中国空军经过67年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已经成为一支由多兵机种组成的现代化战略性军种,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的11月11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但这些似乎并未引起我们的青年学生的关注,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双十一购物节”上,每天蹲点抢红包。

  这种事情并不鲜见,有些学生可以对韩国娱乐明星娓娓道来却对我们的民族英雄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可以对他国向往不已却对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嗤之以鼻。我们有些人似乎再也记不起雷锋,再也记不起我们的长征精神,也似乎忘记了那些前仆后继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但是我们也看到更多的青年学生从历史中知得失,明理想,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奋斗,在人们最渴望的时候出现,在生活中让历史再现,让历史延续,让奋斗和前行始终在路上,创造着属于时代的辉煌。

  两相对比,我们就应该明白,历史给予我们的是成长的土壤,是前行的动力,是奋斗的方向,这里有人文的关怀,有精神的滋养,似乎用她的过去在与我们对话,向我们诉说。青年学生应该明确时代特征,时刻牢记历史,将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与个人的成长结合起来,因为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知道该走向哪里。只有传承我们的精神,才能耕耘我们的心灵,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的青春才能在奋斗中闪光,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思政课讲师 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