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院的四种优势



  通识教育的一个英文对应词为General Education,另外一个英文对应词为Liberal Education,直观翻译就是“解放教育”及“自由教育”。这一点意味着通识教育会帮助学生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获得自由。学生被什么束缚?束缚当然很多,如学生可能被流俗所束缚、被高考的失败所束缚、被金钱所束缚、被权威所束缚、被经典文本所束缚、被范式所束缚而使范式成为范式陷阱等。从某种角度看,在高考时就选定了专业的学生会被其专业身份所束缚,被其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学计划所束缚。实践中,这是大学“有形的身体”对学生最大的束缚。例如,北京大学天文系不允许学生转专业,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中,一位学生回忆说,天文系一位老师曾清楚地对他们说:“你进了天文系,我们就要按照天文系的模子让你毕业,至于你将来做什么,我们不管”。这一点成为该学生对天文系并不美好的教育回忆。

  什么样的有形身体或者说教育组织模式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呢?从知识论基础上看,就是能够去除学生专业身份束缚的本科生院。当前,中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建立了本科生院,但如果本科生院仅仅只是为方便本科生教学管理而比照研究生院建立的、以“教务处”等行政机关为主的机关升级,那么这样的组织机构变革与本科生院的本质尚有一定不同,意味着未来需要深入变革。

  本科生院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籍不再属于学术性系科,而完全属于本科生院以及本科生院之下更小的住宿学院或者书院,学生的学号中不再含有院系和专业特征。这样的“身体”使得学生在专业选择和知识建构方面重新获得了本来就应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自由”。与苏联专业式教育组织模式相比,本科生院与通识教育的本质相结合,一般会呈现以下四点优越性。

  第一,进入本科生院的学生尚未确定专业,其在一年级(有时延续到二年级)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再选择专业,理论上会选择自己更喜欢、更擅长的专业。学生能够学习更喜欢和更擅长的专业,学习效率会提高。由于学生尚未确定专业,教师和学术性系科必须投入更大力量去争取生源,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西安交通大学在“本科生院的核心使命与宗旨”中所提到的“倒逼学科和专业、倒逼老师”正是此意。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使得“转专业”的学籍管理概念从本质上消解,学生只是在选择专业、宣布自己的专业(Declare Major)。

  第二,促进通识学习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知识基础,通识教育必须经由通识学习才能产生作用。所谓通识学习,就是学生敞开心灵对“专业知识”外更广泛的知识视野和“无用”知识的倾心关注和学习。制约通识学习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专业主义。如果学生刚一进大学就有专业身份,比如学生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你让他学习“欧洲文艺复兴”或者“政治哲学”课程,他会问:“我学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呢”?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本科生院在大学一年级适当“空”去学生的专业身份,使学生不确定其专业,本质上会促进通识学习。目前,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聚焦于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品质,开出完美的通识课程,但“有形的身体”改造与完美通识课程同样重要。

  第三,发展跨学科专业,促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在美国同样实行本科生院制度的华盛顿大学,本科包含大量跨学科专业,例如“整合社会科学(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法律、社会和公正(Law, Societies, and Justice)”等。其中一个跨学科专业为“应用与计算数学科学(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al Sciences)”,下分八个专业方向,包括“生物和生命科学(Biological and Life Sciences)”方向、“工程和物理科学(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方向、“数学经济学(Mathematical Economics)”方向、“社会与行为科学(Socialand Behavioral Sciences)”方向等。从专业、专业方向的名称看,这些专业的知识都跨越了传统知识的疆界。学生如果身份固定在一个传统的本科专业和院系,这样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将非常困难。最近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概念,其实许多新工科专业本质上都是跨学科专业,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几个新工科专业名字中就呈现了“+”,例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CS+Linguistics)、“计算机科学+哲学”(CS+Philosophy)、“计算机科学+音乐”(CS+Music)。没有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以上跨学科本科专业难以实现和良好运行。

  最后,本科生院与住宿学院的矩阵式结构可以提高大学内分工水平,使得纵向学术性系科摆脱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使横向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课外教育与辅导,作为小型组织不再承担知识创新责任。分工强化使大学对不同组织的考评标准宜于制定和执行,从而能在管理上提高横向和纵向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例如,在学生因为抑郁而出现学习和生活问题时,不需要教师和科学家参与(不专业地)处理,而住宿学院的学生工作专家和专业心理咨询者更加擅长处理以上问题,院系科学家不需要出面,因而使得科学家有了更多专心推进技术创新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大家很少注意到的潜在组织优势,这种管理优势的潜力十分巨大。

  2008年7月15日,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成立。2016年12月24日,我国又一所顶尖高校——西安交通大学也成立了本科生院,在本科教育组织模式方面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改革步伐。与浙江大学有所不同,西安交通大学在此之前已经依托宿舍成立了彭康、文治、启德等八所住宿书院。经过长时间运行,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住宿书院的归属感。住宿书院成为学生在学术性系科之外的身份家园。以上本科生院和住宿书院的教育组织模式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高校教育组织模式非常相似。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模式是向中世纪巴黎大学学习的结果,因此,本科生院和住宿学院制度是向古老大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复归。

  本科生院之下是否建设住宿学院值得探讨。如果高校并没有要求学生集体长期住宿,那么住宿学院实际并不是必须的。国内高校大都要求学生集体住宿,因此在本科生院之下依托宿舍建设住宿学院(书院)具备条件,在这一方面汕头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等均有探索。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4期文章:本科生院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