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梦轲,男,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纳电子学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纳米尺度下的ZnO、SnO、Ga2O3、BiSe等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制备,新型半导体热电材料及热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特性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辽宁省科技厅基金项目4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应用横向课题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2等奖1项,获辽宁省教育厅教改成果2等奖2项,获批国家专利6项。近5年来,发表SCI检索论文18篇,其它论文10余篇。现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
随着当代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增加,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水平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全球许多知名跨国公司与创新性的高科技产业都源自美国大学校园。据统计,美国最具影响力的50家高新技术企业有23家源于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紧跟时代要求,转变以往单纯的学术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思路,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进我校各专业毕业生更好地创业、就业,就是当下我校各学院各专业都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做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的是汲取国外成功经验。而汲取经验,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立足于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建设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其成长特点和现实需求的变化,设计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一时期正是其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学生适合开设创业基础、创新创业理论、创业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学科,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是什么,使其对自身未来的创新创业目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观念。同时,在课程之外也可辅以讲座的形式,再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以增强他们的投身创新活动和创新实践的信心。
对大二学生,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能力。在此阶段,可组织对创业感兴趣及有潜力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开放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等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
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而言,主要应该开展“企业管理”、“创业实践”、“就业指导”、“创业实务操作”等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课程。可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创新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进而学习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小微企业的运作等创业技能,在实战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创业基地,实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文化,参与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研发与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初步具创新创业品质和精神,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毕业后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团队建设
目前,我校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倾向于书面理论而缺乏与企业对接的实践经验,这对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非常不利。首先,我校要加强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可由教务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单位出面,对我校相关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一部分教师到企业调研、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鼓励教师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研教改项目研究、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积极研究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的方式方法,通过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相互促进。
其次,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校友会、优秀毕业生和教师开展的校企横向课题等合作机会,引入相关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人士,作为院系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及项目,成立校内教师和校外创业成功人士联合组成的“创业导师咨询团”,为学生创业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长期的不定时的指导、咨询、答疑。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创业型教育师资队伍,进而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3.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应以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导,学校各部门应积极支持我校大学生申报各类创新创业培育项目。充分利用大连高新园区相关优惠政策,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工作室”、“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场地设施和可能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实践创业,把创新驱动创业的实践训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的条件建设,将学校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向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开放,并尽可能的免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为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等及创业孵化服务。
此外,学校还要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国家新兴高新技术和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也需进一步加强。我校应进一步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创业导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增强并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可用之才。
(发表在《创·青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