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国各地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范式,如上海明珠教育集团、向明教育集团、青岛台东六路小学、深圳市南山蛇口教育集团、红岭教育集团等。目前,从集团化办学牵头学校派出优质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对合并的新建校区或联盟学校作单向输出,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双向的流动却普遍未引起足够重视。
同时,集团化办学还存在因行政推进忽略或扼杀教师主观感受问题,如教师的归属感、认同度、职业活力和潜力问题,由此导致集团化办学“融而不合”“集而不团”。
我们认为,集团化办学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大跃进”,要实现师资深度融合,因为人是学校办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优质教育资源紧张问题根源在于优质师资的匮乏。教育均衡从根本上讲是实现师资均衡。
如何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师资队伍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有清晰的思考。
是单向输出还是双向流动
深度融合,首先取决于师资流动的质量。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师资流动,我们需要从流动主体、流动类型、流动方向等三个层次进行思考。
流动主体。应该包括中层以上干部、名师、骨干教师、工作2-5年的教师、见习教师等多个教师群体的流动。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师资流动的主体应仅限于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骨干教师,但从深度融合和一体化思维的角度,还应包括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培养人才必须通过集团内的教师合理流动,使各个层面教师的素养都得到提升,而不仅仅限于精英群体。
流动类型。主要包括服务型流动、培养型流动、互动性流动和援助型流动,而培养型流动显得尤为珍贵。因此,流动方向应包括核心学校向协同学校流动、协同学校向核心学校流动、援助型学校之间流动、各校之间流动。
流动方向。柔性交流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指不转人事关系,通过1-3年甚至更短时间的交流,让教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或者接受辐射或带动。
是单兵作战还是联合共生
深度融合,要求师资作为一个联合体进行统一配置、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行动。这意味着一种联合共生的土壤,根植于教师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
体现在编制配置上的联合。合作办学普遍面临的棘手难题是师资不够。当一所学校向另一所学校派遣骨干教师后,本校教师就会出现缺编,想要招人却没有编制,人才缺口严重。在浙江省杭州市集团化办学推进过程中,市教育局、市编委办牵头协调当地教育、编办、财政等部门,分别从本地教师编制中一次性划转部分事业编制至杭州市本级,专项用于合作办学、师资互派。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使教师的编制保障成为可能。各地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面临这一普遍性难题,不妨参考借鉴杭州的成功经验。
体现在过程上的联合。包括联合备课、联合培训和联合教研都是很重要的实践探索。以杭州市的经验为例,他们正在建设教师联合教研平台,在学科教研层面,把集团化4所学校的力量整合起来。各学校都有领衔的学科,都有教研基地,都有当“主人”的机会。一门学科牵涉到的教师仍然很多,就再细分到年级。比如4所学校的初一数学教师建立组群,初二英语教师建立组群等,每个学期举行三次集体教研,每个教师至少参加一次。这样,校际研讨的机制建立起来,彼此取长补短,能够建立集团内的归属感。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提问、课堂导入、作业设计等开展教研,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教师跨校交流同样体现各取所长、各补所短特点,而不是领头学校派出优秀师资接纳年轻教师。比如辽宁鞍山实验中学的体育学科比较薄弱,派一名薄弱教师到体育优势学校交流,而体育优势学校骨干教师换过来“支教”。一个集团内,骨干教师、薄弱教师能够流动起来,资源活了,产生的效益更大了。课程方面也是如此,一所学校有好的课程,如请校外名家上示范课,就可以招呼兄弟学校的相关教师去学习听课。接下来,鞍山教育集团将设立名师工作室,让师德好、教学能力强而没有机会设立区级工作室的教师,在集团内发挥带教的作用。同一所学校内,带教可能碍于人情不好意思,但跨校工作室可以免除这种担忧,使工作室主持人在带教中更好地服务整体。
上海向明集团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借助联合体资源,积极参与联合体教师培训、讲座。联合体内部还开展教师柔性流动,向明中学有多位教师到集团内其他学校上课,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得到对方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对方学校亦有多位教师先后到向明中学上课,开展易教带训工作。同时,语数外学科开展联合体内的联合备课,不断吸纳新的教学观念与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文化上的联合。集团化办学重在校际联合,但这种联合绝不是将集团内所有学校都冠以优质学校名称或者都戴上优质学校光环,造成所有成员校都是优质校的假象。优质学校是集团化校际联合的核心,需要承担更多的组织协调责任。
此外,集团化办学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这种引领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必须看到,帮助基础薄弱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是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形成一种集团文化,其核心是尊重,尊重每一所学校,尊重每一位校长,尊重每一位师生,尊重每一种教育创新,使集团成为和谐共生的大家庭。
是简单派出还是科学评价
要通过评价考核促进教师深度融合,提高集团发展原动力。评价考核具有重要的诊断、研判、指引、促进的作用。集团化办学作为一个发展共同体,理应实施捆绑考核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督导部门要针对集团化办学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能考核集团校的总体发展状况,又要考察集团校子学校的提升水平,促进集团校强化内部协作,努力实现集团校内部的共享、互通、共荣,推进每一所学校尽可能发展。
在集团校内部,也应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细则,实施对学校干部、教师、学校发展的考核评价,通过考核评价的统一性,减少管理与交流阻力,激发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
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师资的整合和配置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问题,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推动的崭新课题。师资队伍的深度融合,不仅意味着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在理念和技能方面的高度认同与融合,还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高度认同与融合,而后者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命脉所在。从这个角度讲,关注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度,使教师愿意流动、适应流动,减少管理与交流阻力;在流动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力,激活教师专业进取动力,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提升,是师资深度融合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需要各地继续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