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给师生更多自主选择权



  摘要:“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遇到瓶颈时,高校若能够利用政策提供的环境,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发展,那么,教改就会像培育的一朵小花,以良性状态慢慢成长。”作为宁波地区的一所优质高校,宁波大学的探究式课程和混合式课程改革就遵循了这样的规律。

  给教师和学生高度自主选择是宁波大学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宁波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晓东告诉记者,一方面,他们针对适合做教学的老师,给予各种方便,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针对适合做科研的老师,则在考评时向科研倾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选择。自2008年起,学校就开始做大类招生,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一年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后半年或一年,可再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模块发展。

出台系列文件有序推进教改

  记者:在“互联网+”背景下,您认为高校面临怎样的境遇?

  王晓东:相对于产业界的积极态度,在观念、意识、技术水平上,高校相对保守和被动。

  对高校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资源极大丰富而课堂相对单调的矛盾,以及学生加速与互联网融合而教师畏惧互联网改变的矛盾。教师如何适应90后和00后学生特征站稳课堂,实现有效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成为高校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事实上,“互联网+”给高校带来的机遇更多,但不管是挑战还是机遇,很多高校和教师都看不到或看不清。在我看来,“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和教育来说都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记者:据悉,学校出台《宁波大学探究式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宁波大学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印发宁波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这些制度出台的先后顺序有何讲究?

  王晓东:2003年,宁波大学在组织开展自主学习学分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式课程建设工作,自主学习学分课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解决了自主学分课程形式完备但实质欠缺的问题。

  2009年,以现任教务处处长李学兰教授为代表的一部分教师开展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改革,借鉴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强调课堂上师生多维互动的教学方法,推行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随后,在《宁波大学探究式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学校开始以教研项目方式组织推进探究式试点课程的体系建设。但是,由于探究式课堂活动需要大量时间,参与课改的教师开始自发开展翻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2013年,学校建设校内SPOC平台,并于2014年制定《宁波大学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有组织地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设。《关于印发宁波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就是为了推进混合式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向MOOC转化,积累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制定的办法。

  记者:出台这些文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晓东:最初,学校从试点角度选择一些课程和老师进行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后,再通过文件方式规范推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少数人是自发性的,大部分还需要学校推进,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取得效果。

  现在,学校要提高课堂质量,需要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在上述过程中,这一系列文件的核心一是问题导向教学,即探究式教学;二是在线课程和混合式教学,包括专业导论课程等。

  这些是手段问题,除了常见的现代教育技术外,还需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包括MOOC等来武装老师。其次,互联网、手机是学生消遣娱乐和非组织性学习的工具,课堂上甚至会变为争夺老师、争夺眼球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有体制的推进,将其变为老师教学的工具,这也是我们的出发点。

不拔苗助长试点引路逐步推广教改

  记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的混合式课程改革和探究式课程改革分别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晓东:学校推进教学改革时,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甚至一些学位课。在不同层面上都找到了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改革者,比如王蕾老师的《音乐与健康》。

  原来,在教学方法和某些课程上,大家没有参考系。有了这些试验后,虽然数量达不到全面推广,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试点。我们不搞形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课程改革解决了课堂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低,以及老师照本宣科、一个人一言堂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成果不在数量,而在质量。通过课程改革,一批好课程、好老师涌现出来。教学改革就像种花,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慢慢培育、静静守候。

  记者:首批在线开放课程的进展情况怎样?

  王晓东:目前,学校已经启动了21门课程的建设。首批7门推进最快,已经在省市全国范围应用。

  宁波地区的高校数量和层次参差不齐,作为较优质的大学,宁波大学通过这些课程建设,带动了当地高校建设在线课程,共建共享。基于此,2015年,宁波市高校MOOC联盟建立。教育局提供经费,各个高校联合起来建立联盟,相当于政府职能的转化。作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宁波大学和宁波市大学园区图书馆联合开展日常工作,其他高校一起加入。联盟内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平台,可直接在联盟平台上使用课程。各个学校推荐的课程,联盟会进行审核、立项、建设、验收,最后在平台上开放。通过联盟建设,一批较优质的课程涌现,一些比较优秀的老师崭露头角。

  记者:学校和哪些MOOC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表现如何?

  王晓东:我们合作的有省联盟平台、优课平台、学堂在线、爱课程、智慧树、尔雅等平台,既引进课程用于本校的教学,又向平台供课。王蕾老师的《音乐与健康》课程同时在5个平台开课,累计学生22000人。

给学生成才选择权为教师教研服务

  记者:对于学校课程模式的改革,学生们是什么反应?

  王晓东:“实验气氛很好,老师和助教对我们帮助很大,上实验课时,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觉学习的东西可以学以致用”、“最满意的是实验与理论结合来学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实验提供了实践过程”、“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方便我们平常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课程改革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是,目前国内的学分体制和学生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使得我们还不能全面课改,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

  老校长聂秋华的理念是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所以学校给学生各种各样的选择权,比如我们是国内做大类招生比较早的高校之一,学生一年级后,再选择专业开始专业学习。

  在培养方案中,学生进入专业后,学校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方向模块。进行专业学习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再确定专业方向模块以后的发展。比如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选择不同的内容去创新创业。

  记者:学校如何为老师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队伍,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王晓东:学校教务处和教学发展中心主办教学午餐会,教学午餐会以教师互助方式为主。教学午餐会是我们尝试的一种教研活动,在某一教改措施推广时,初期我们会做大量教学研讨,比如教学午餐会。

  这个活动参会人员是20-30人,先请一位专家或者在某一领域做教改有所心得或有所困惑的老师作主题发言,其他老师在教研活动室边吃午饭边学习,半小时分享加半小时研讨。通过参加教学午餐会,锻炼了老师,使得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然后再回到自己学院、自己专业中去组织内部的一些小活动,进行教研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