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我们必须随时追问自己: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的立足点在哪里?只有找准了办学起点、拥有良好的办学姿态、形成正确的办学气场、达至完美的办学境界,我们才会离教育家型校长越来越近。
在“教育家办学”及“教育家成长”成为社会热词的话语背景下,校长如何办学应该有自己清晰的思考和定位,方能不迷失、不盲从、不盲动、不浮躁、不功利、不鲁莽。这个清晰的思考和定位,在我看来,就是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自我健康发展的人,也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简而言之就是“全人”。
培育全人,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起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标志着全人作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我们教育领域的航标和号角。一个教育家型校长,其办学的起点理应聚焦在全人上。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未来建设者,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将直接决定“中国梦”的实现和他们将来的幸福。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在我任职校长15年来,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念,始终把人放在学校中央,学校的舞台中央永远是学生、教师、家长。现在我任职的市桥实验小学,一棵茂盛的大榕树屹立在学校门口,全校师生已经将它作为心灵的图腾。在我们的办学意境中,它体现的是学校要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顶天立地的人。树干的粗壮与树冠的茂盛全依赖树根的深和广,它寓意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扎根在学校深厚的文化、丰富的课程基础之上的;树冠是人的大脑形状,表示学校教育的立场是基于人的本性和个性与特性之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校长从事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我以全纳的教育姿态、全课程的实施、全员的参与、全环境的整合为师生营造七彩阳光。在七彩阳光下,学生在校园内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七彩的阳光洒落在伟岸而茂盛的大榕树上,和煦的清风轻拂每一片小叶子,一个个小精灵在微风中舞蹈,在阳光下成长。这种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孩子,他们有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用最纯真、最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他们有善于倾听的耳朵,善于倾听同学最悦耳的笑声;他们有天真的笑容,爱与同学一起开怀大笑;他们有强健的身体,能接受生活的挑战。他们还有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纯洁的灵魂。他们是健康的、快乐的,更是优秀的。
唯诚求真,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姿态
唯诚求真是指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对学生而言就是要诚心诚意去爱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呵护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讲到待人诚心诚意,我不由得想起四年前见到的那张动人的照片。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捧起骆俊诚小朋友的脸蛋,给了一个深深亲吻,像一位慈祥的爷爷在亲吻着孙子——这景是真的,这情是真的。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此为榜样,发自内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
这种姿态对我们自身而言,就是要真办学、真课改、真教研、真学习,恪守教育的基本规律,不盲从、不盲动。在办学过程中,不要做《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被骗子织布师糊弄的皇帝;不要动不动就说推出一个模式;不要常常讲进行了重大创新;不要轻易讲进行了理论建构。其实,冷静想想,这其中或许就有那个被愚弄的皇帝。作为教育家型校长,千万要站得住、守得稳,睁开那双慧眼,办真教育,真爱学生,真搞课改。
慎思静气,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气场
教育家不是一朝一夕成长起来的,不是靠投机取巧获得的,不是荣誉,更不是称号,是一种责任,是一座山峰,更是文明的标识。这责任、山峰、标识的背后,我们一定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气场——慎思静气。
教育家型校长要“慎思”,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现“慎思笃行”。我们必须广博学习,审慎询问,慎重思索,踏实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作为校长,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难道我们不应该“慎思”而后“笃行”吗?教育的本源就是培养人,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这个人就是“全人”。当下存在的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如果我们能“慎思”而后“笃行”,就不会出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雷人行为;如果我们能“慎思”而后“笃行”,就不会出现“宁停体育一节课,不丢语文一分钟”的荒唐做法;如果我们能“慎思”而后“笃行”,就不会出现过于追求考试成绩,而不顾学生身心素质提升的情景。
面对名利,面对荣誉,面对诱惑,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坚守教育本真,恪守教育规律,不怕十年甘坐冷板凳。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不要盲目跟风,不好瞎折腾。在孩子成长中,我们要保持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要有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要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格物致知,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境界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教育家型校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超越一己一时的功利,才可能实现。因此,努力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就需要弘扬十年面壁、十年磨剑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办学境界。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的原理,讲求实事求是、讲究科学,靠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索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说到“格物致知”,我不由得想起王阳明先生出征广西思田前,同他的得意弟子钱德洪、王畿讲的那段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被人称为“天泉证道”,道出了教育家型校长应有的一种基本境界——为善去恶。
中不偏,庸不易。在当下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校长该如何做?我们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凝练自己的办学思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讨论校长的办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随时问自己: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的立足点在哪里?当这些问题在心头浮现的时候,陶行知先生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话语,便清晰地回响在耳边,给予我们前行的无穷力量。
我愿意继续深扎教育之根,恪守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师生成长的大是大非面前做个明白人,担国家振兴之重任,圆民族辉煌之夙愿,遵教育之本真,育社会之栋梁。彰国运之所趋,聚家校之共识,怀爱生之情怀,扬博学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