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



  “成长”是孩子发展智力、非智力、体力的过程,是孩子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道德行为才能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我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实践的磨练。实践是人成长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成长是不可替代的。那些企图代替孩子成长的家长必然培养出一些发展不完全的,或者性格畸形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他说:“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叶圣陶:《叶圣陶语言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我认为,人的素质是生活的积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记录、实践的沉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对孩子来说很多道德认识也不都是灌输来的,常常是在实践中体验到的,即便是灌输的道德认识,没有实践体验也是不牢固的。人的习惯更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在国外,教育者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实际锻炼。

  邻国日本开辟了几十个无人荒岛,专门为了让中小学生去进行生存磨炼;

  德国有的州把让孩子从 6岁起参加各种劳动、学习生活本领写进法律,不执行的为违法。西方人认为,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个独立的人,他们鼓励孩子亲自实践,希望早日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独立的人。

  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他要求孩子做到:“小事自己干,零用自己赚,全部衣食住,不靠别人助。”陶先生还提倡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嘴巴、眼睛、双手,以及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孩子成长离不开实践。

  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很难适应 21世纪的需要。这些能力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单纯靠学习书本知识得来,必须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放手让孩子到实践中去锻炼,让孩子在实践中摸、爬、滚、打,长见识,学本领,增才干。实践证明,吃苦好过吃补,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现在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提出是两点,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实践能力,可见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何其重要。要让孩子去锻炼,成功、失败都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经历,如果家长处处给孩子承担责任,孩子就没有责任感。

  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十分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连一些动物都不如,狐狸的“父母”在哺育“孩子”一个时期以后,就要让“孩子”离开自己到外面去闯,小狐狸不走,“父母”就把它们咬跑。他们“懂得”不这样小狐狸就长不大,就不会独立捕食,难以生存。动物都能做的事,我们有些家长却不懂或舍不得让孩子去做,这实在值得深思。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缺乏锻炼。不少孩子社会实践不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长的溺爱许多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调查中发现有的孩子上到小学五年级还让妈妈喂饭;有的孩子上了一年级还让妈妈给擦屁股。一些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结果使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遇到困难挫折就不知所措,进而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无能,丧失了自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近年来,居住在日本大中城市的家长们,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山村的留学中心去,以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据日本国土厅调查,在日本的一道二府 17个县中,已设立了 36个留学中心,还有 72个市镇正在计划开设留学中心。调查显示,通过山村留学,学生们的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了健康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社会是能力型社会。试想,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只会死读书本,即使学习成绩上去了,却是高分低能的人,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将如何生存?又怎样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实践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