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龙:做好“天、地”大文章,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军民融合圆桌会议

  做好“天、地”大文章,这里面所说的“天”是指航天,“地”是指地方。对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来说做好天地这篇大文章,既是转型发展的需求,也是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抓手。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做到天地融合,使学校名副其实?我校从2013年开始探索转型改革,2014年学校明确提出举改革提质之旗,乘转型发展之势,强教育科研之基,奔工程技术大学之的。深化航天特色培育,服务河北主要产业,一手拉航天,一手拉地方,发挥优势,架起航天技术与地方应用桥梁,着力打造开放融合平台,形成了现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三大融合发展格局。

● 科教融合

  在科教融合方面,从2013年联合中科院遥感所、航天503和中国资源卫星中心共建河北省首家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主要利用航天遥感技术,为基础经济发展服务。在廊坊市目前有6个县是我校的航天遥感应用示范县。监测农业、林业、水利、大气,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三年时间,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遥感图象预处理、农业遥感等十个研发团队,组织一百多名学生参加遥感之星创新班。目前已向廊坊农业、林业、水利部门推送10余种、20余期简报,为廊坊市企业骨干和林业、农业系统人员开展40余人次培训。我校创办航天博物馆,廊坊市将该博物馆命名为廊坊市科普基地,每年提供10万元科普经费。市政府投资500万元与学校共建廊坊华航e创空间,有56个创新团队入驻孵化空间。一年半的时间,e创空间成为廊坊市河北省和国家级的众创空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示范园和河北省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突出,得到了廊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 产教融合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模式。2014年引进廊坊市一家房地产企业,双方共建华航中航星北斗应用系统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目前双方共同研制了四个系列的北斗导航产品,2016年公司产值已突破一个亿,与学校十余名教师形成了稳定的研发团队。学校一百多名学生在中心参加实习实训。

  今年我校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共同打造河北省电动汽车监管服务平台,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共建精雕学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新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打出学科、专业对接企业、产业发展的集群,实施了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我校组建六个学科专业群,与廊坊市一些大的产业集团,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地方政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 军民融合

  在军民融合方面,学校有深厚的航天背景,始终与航天科技、航空科工两大集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7月,我校军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航天宇航制造工程两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特色学科,2016年10月份河北省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落户到学校。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军民两用市场平台,把国防领域技术人才项目引进廊坊转化落地,全面推动河北省乃至全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实现了军民融合军地双赢,下一步学校将依托军民融合创业中心,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家政策允许情况下,突破体制机制瓶颈问题,构建军转民、民参军的大舞台,努力成为高校军民融合的成功典范。发挥航天自身优势,打造三大平台的过程中,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办学实力逐年增加,社会影响力也快速提升。学校在转型发展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科研品牌,大力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培育一个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十个品牌专业,服务一百家企业,产出一千项成果,全面提审办学水平,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作者系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院长,本文为作者在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军民融合圆桌会议所作的主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