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东风: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转化



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军民融合圆桌会议

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在设立过程中,启动了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学院的筹建工作。

● 军民融合,首先要整合各方资源;其次还要引进先进技术,建设项目,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辅助企业发展壮大。

  在打造整个产业链的过程中,人才是起点,起着支柱性作用。

● 军民融合是一个新的国家课题。

  2015年,在北京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个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在项目进行中,明显感觉到军民融合的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军民融合创新学院的筹建主要是为了军民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其中包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我们主要是以军方需求作为牵引,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同时整合军、政、企各方面的近百名优质的专家教授作为培养的智囊团。

● 地方大学每年都以各种方式培养国防生,但培养的人才度不完全契合军队真正的需求。

  所以联盟这两年指导如何建设军民融合创新学院,以军方需求作为牵引,科技作为支撑,以管理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管理举足轻重,技术人员可以针对军品,也可以针对民品。目前学院以企业家为主要培养对象,技术人员处于人才培养的第二层次。

  从2014年成立联盟,2015年、2016年举办国防高层人才培训班,我们培养了一批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所在的企业现在大部分是民参军领域非常优质的企业。每次培训时间为一周,这一周里从国际战略、国内军民融合的发展形势,到每一个企业的定位,都有一对一的辅导。

● 人才培养还涉及技术成果的转化。

  之前受军地壁垒的约束,军方的很多技术并没有转化到地方。从2016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习主席多次讲到技术转化。技术转化需要整体牵引、整体导向,现在中央已经指明了这个方向。

  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学院不单是一个院校,也是一个项目孵化器,采取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模式。在创新学院培养过程中可以由一些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最后产业化。

  学院与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了一些项目,这些项目放在产业园和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现在有六百多家企业,在各个行业整合过程中,产业联盟可以释放的潜力和能量动力比较大。

  未来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空间将会非常巨大,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学院只是起牵引作用,后续希望与各个高校、各行业的专家继续深化合作,共创军民融合的未来。

(作者系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本文为作者在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军民融合圆桌会议所作的主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