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我当时还在湖北省荆门县姚河公社新华大队插队劳动。我原是武汉知青,1976年6月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从武汉到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工农阶级再教育。
受《奇特的一生》一书的影响,下放前,我为自己的下放生活制订了一个比较详尽的学习计划,告诉自己要加强时间管理,不要虚度光阴,要有备无患,不能把文化知识给丢了,相信社会总是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
当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最大的困难就是白天做农活很累,没有时间学习,晚上有时间学习,却没有电灯。农村用的是装柴油的马灯,而当时的柴油销量是有限制的。我们晚上经常要看书到12点,甚至到凌晨1、2点钟,结果就超支了,供不应求了。
每天坚持读书,除了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平之外,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颇能排解下放劳动时身心疲惫所带来的苦闷与彷徨。由于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又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我们终于克服了诸多困难,排除了恋爱的诱惑,专心学习。这就为后来的高考作了准备,所以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得到高考恢复的信息是1977年10月下旬。说实话,我们当时根本没想到会这么快就恢复高考了。某一天,大队的广播突然响了,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知青可以报名,没有“出身”的限制,同等条件下自愿报名,单位审核,只要过了线和体检、政审合格,就可以读大学。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外面劳动,很激动,觉得机会来了。那时候也没有收音机,等我们听到大队广播恢复高考的全社会通告时,已经是10月21日了,而考试是在12月初。
考前的每天晚上,我几乎是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进入了一种特别的焦急状态,为自己的基础太差,为自己过去没有学好而感到焦虑。每过一天就少一天,有那种等待着上刑场的感觉,这种焦急状态持续了近两个月。好在这个时候,家庭的关爱和朋友的鼓励,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转眼就到了12月份高考的日子,1977年12月 6号和7号。考试那天,时值冬季,天很冷,学校很破旧,但考场纪律要求很严格。严肃的考场气氛更是让我感到忐忑不安,但做题之后慢慢就平静下来了。
我的高考成绩是280分左右,过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算是中等偏上的成绩,被华中师院历史系录取。
考取大学,对于我来说,有更深的意义,除了觉得个人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时代变了。本来像我这种家庭出身的人,若不是高考废除了“文革”时的“成分论”、“出身论”,也许我可能永远扎根在农村,是高考让我重获新生。所以当时想,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开始形成一种报国的意识,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了真正的内心认同,开始有了责任感。
高考留给考生的记忆是刻骨的。赶考时,难免紧张和焦虑。考试后,多数是放松伴随着不确定性。与现在不同的是,我们当年的高考是全县张榜,凡上榜者才有资格填报志愿。那时候,我们县有十多所高中,每所学校有十多人上榜,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四十年前后,考生的期待和焦虑有很大不同。当年,能考上大学,是一种意外的心态,没考上倒觉得很自然。而今天上大学者没有一点惊奇,倒是有人考不上大学,或者没有学可上,倒是颇令人吃惊的。
当80%的考生都可以有学上,填报志愿倒成了难事。填报志愿尽管是个性化很强的决策,但是填不好志愿却是比较常见的事儿。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1)只看到专业的不同,却看不到专业间知识的逻辑关联;
(2)只看到围墙表面的光环,却看不到自己进入大学后的互动发展;
(3)只看到禁止不变的一面,却看不到发展变化的一面。
其结果志愿填错了还以为自己赚了便宜。
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科都会与某些学科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药学与中文的距离很远,然而没有很好的古汉语功底,也学不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物理化学与金融学和经济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岂不知很多银行家和投资人最初并不都是学习财政金融的。
其次,很多考生孤注一掷要上心仪的名牌大学。可是上大学可能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沉迷于网游而不能自拔,要么怎么追赶也赶不上同学。前者有挂科和退学的先例,后者有自信全无自动退学的可能。就这个意义上讲,拿到名牌通知书上大学是一回事,能否在大学期间有大的作为却是另外一回事。
其三,很多考生误以为高考的成绩是一成不变的。其实,高考成绩与成功其实没有多大必然的关系。能上名牌,要祝贺;想上名牌而上不了名牌,则可能意味着改变的开始。本科上不了名牌,可以努力奋斗三四年,读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即便上不了名牌大学研究生,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的博士生。
因此,高中阶段考砸的同学,与其说是痛苦,毋宁说是潜在的幸福。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高考的。因为自幼的爱好,个人一直想学文科,但因为那个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风气,以及受家学影响(父亲是西北工业大学的老毕业生),直到高考前一年,自己才通过喝酒壮胆去和父亲“抗争”的方式,第一次做了人生历史上重大的自主选择,终于改学成了文科。相对于高一就文理分科而言,自己显然没有什么优势。因此,高考预考的成绩依然不是十分理想,用当时班主任的话说,基本属于可以回家准备复读的那一类学生。后来高考正式发榜,我居然考上了,而且成绩还不错,这成了当年学校的一大“新闻”。当然,高考成绩的取得,正是由于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那段时间里,自己“起三更、睡半夜”的疯狂“玩命”。
高考完的一个插曲,至今记忆尤深。考完的当天夜里自己做了个梦,梦见在黑夜里攀岩,终于爬了上去。第二天,母亲问我估分的情况,我说应该考得上吧,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填了一堆喜欢的师范或法律类专业后,就去乡下玩了。直到被父母捎话回城后,我才知道被录取到了一所自己并未填报的专业——旅游会计专业。志愿被父母后来改动了,原因很简单,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父母认为学旅游就业前途好,可二老并没有关心我的英语成绩是所有考试科目中唯一不及格的,而且我也不喜欢算算写写的会计专业。后来从事这个专业学习及工作,就成了我很无奈的一段人生。
写下这段话,绝没有责备父母的意思。我的父母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他们为我的学习与成长也操碎了心。但是,在子女的成长问题上,他们和许多父母一样,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习惯于用他们过去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的未来。过了许多年,绕了很多弯路之后,我终于又走回到了教育的圈子。因为工作关系,我也经常指导许多父母填报子女的志愿,我经常告诉家长,填报志愿的时候,分数是选择学校的基础,但是,兴趣和爱好比成绩更重要。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未来所谓就业的热门趋势以及您能给予孩子未来发展的帮助资源。毕竟,未来的路是孩子自己走的,兴趣是最强大的力量,保持兴趣哪怕是在最卑微的工作上,他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我想说给高考生的话是,学会沟通从父母开始,坚信自己,敢于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对自己负责,坚持下去,在挫折困难中学会忍耐,心存高远但脚踏实地,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是1990年参加高考的,拿到高考成绩时,应该说是有点失落感的,因为觉得高考分数远不如自己的预估。那年,我们是预估分数填志愿,根据预估分数,我第一志愿先填报的是清华大学水利工程,老师在看到草表后觉得有点悬。于是,我在家人的建议下,将第一院校志愿改填为上海交大,第一专业志愿为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拿到分数后,我觉得上海交大也希望不大了,也没去了解这一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就回到乡下家里做农活。
等待录取的那段时间,我没有什么焦虑,因为根据高考分数,考一所普通本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进上海交大似乎不可能了。所以直到其他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我还没去学校领通知书。一天正在干农活挑玉米时,大姐从县城带回录取通知书,一看被录取到上海交大第一专业志愿,也没有特别兴奋,继续挑玉米。后来我才知道,按我的分数,填报清华水利工程也能录取。
随着去上海读大学的日子越来越近,自己也开始兴奋起来。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出远门,而且一出远门就是去上海。有一位老婆婆告诉我,上海挺乱的,最好带把刀防身,我知道她肯定是看电影看的,以为上海还有“黑帮”。但对未来的生活,我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应该说,27年前,高考对农村孩子的命运改变还是比较大的。它把我带出了农村,由此开始了和其他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完全不同的人生发展道路。
高考,可以看作是孩子们的成年礼。因为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正常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在18岁左右,这个年龄恰恰就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小学时天真烂漫,中学时叛逆不羁,高考时成年冠礼,这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历,也是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无论是高考的优胜者,还是高考的失利者,同样地,大家都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面对一个崭新的未来,在追逐梦想、实现自我的道路上,重要的是永远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永远保持一颗充满好心之心,要勇于担当,敢于担责,坚信自己能够做的比想象得更好。
不仅找到属于自己的亮光,并且照亮他人,一起把这个世界照得更加明亮。
我是99年参加高考,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我的心情跟大多数的考生都是一样的,后悔自己试卷疏忽、责怪阅卷人严格苛刻、期待竞争者成绩平平……
其实,十多年前自己看榜时的表情与心情已然有些记不清了,因为一路走过才发现,那时所心心念念的成绩不过是沧海一粟,比选好学校更重要的,是选到适合的专业;比选专业更重要的,是找到学习的方法;比找到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无数人之后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告诉我们,高考只是人生中众多考试中的一次,既不就此决定你未来的工作,也不能凭其主宰你今后的生活。而我们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高考做为终点或者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让人的一生在由浅入深不断的学习、前进,而不是感觉在某一时段虚度光阴。
当年,我是我们县的高考理科状元,但是录取的专业不太理想。入学后也曾向老师提出退学回去参加次年高考,希望再考一个好的专业,后来在老师的劝导下改变了想法。目前从事的投资工作也不是本专业。
其实,大学只是一个起点,好的学校当然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师资,但差一些的学校可能更是一个好的历练。比尔盖茨说过,难道坐头等舱会比坐经济舱先到达目的地吗?所以,大家不必过于纠结于高考成绩的好坏,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但它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在短暂的放松后,大家又会投入到新的奋斗。这个社会远比我们想象的广阔,未来的挑战也比在校园内更多。希望大家放松心态,重新整理行程,去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我的高考成绩是通过电话查询的,查之前还挺紧张的,查完之后总成绩跟预想的差不多,算是正常发挥,也就没有特别多的失望和落差,感觉还比较平稳。
大家都说高考很难,但其实高考也很简单,因为它不涉及到很多选择。现在很多人发现高考是用十年的时间准备考试,用一周的时间准备填志愿,但志愿可能更为重要,却往往被大家忽视了。在之后人生的展开中,其实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个变成特别难的东西。人生不断展开,时间又不等人,生活的节奏比高考之前快了很多,选择做一件事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件事,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会发展成和另一个人不一样的人。于是更重要的是选择走哪条路,怎么走可能还是另一回事。
我觉得大家现在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高考的意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不重要,即使考上好学校也不能说明太多,差学校也未必就是一无所有。所以我觉得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高考没有以前重要的时代,更重要的还是要找清楚自己的内心和想法,然后把能够走的路走好。
当时我是在网上查询到的分数,分数和考后估分相差不大,在全市里面排名前几名。报志愿时,对于自己能否被梦想中的学校录取还是问号,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已然充满了憧憬。想起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两个著名叩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好好规划,不能浪费时间,我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寄语:期望所有的高考考生都能考入理想中的学府,在大学中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执行力,最后为成功人生奠基。
高考,是人生第一次能够自己掌握人生控制权的机会,相比之下,也是最公平的一场竞争。读书时,每每出成绩后,我都会松一口气,各种计划着出游;而高考出成绩后,自己仿佛没了任何欲望,最怕的不是高考失利,而是失去的那种冲劲。自己做了投资这行后,才发现时时都能保持一股冲劲儿是多么重要,与时俱进才能保证事业长青。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高考仅是人生迈出的第一步,永远保持学习状态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不被淘汰。
最后,祝福最后一批90后高考取得好成绩,为自己的理想永保那种冲劲儿。
END
愿你千帆历尽,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