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树江:地方本科院校军民融合实践探索



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军民融合圆桌会议

以我校为例,与大家分享地方院校开展军民融合的探索。

● 开展军民融合的契机

  我校是在2000年由两所学校——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具有6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的定位是应用型、地方型、国际化学校。

  2015年学校抓住契机,成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支持共建高校建设国防特色学科及国防重点实验室,支持学校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黑龙江省把共建高校作为省属重点高校进行建设,支持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办出国防特色,服务国防科技工业,这为学校开展产教融合、军民融合提供了契机。

  两年来,学校积极有序地推进部省共建工作,相继制定部省共建方案、军工保密防护体系建设方案和军工保密资格认证筹建方案,构建了军工科研项目研究的制度体系和防护体系,申报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截止目前,学校测用动力与能源、计算机科学技术、光电技术等三个学科被确定为国防特色学科,获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格。学校依托黑龙江丰富的军工资源,创新基地,逐渐成为国防科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新兴力量。

● 军民融合实践探索

  第一,开展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获批国防共建高校后,我校与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哈尔滨航天航行科技公司共建航天班项目,旨在为航天工业共同培养空间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航天班采取3+1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把企业需求变成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

  第二,开展军民融合科学研究。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和研究所的资源优势,在国防科技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我校与中船重工开展船用传动构建应用研究,成功地研制了国内首款复合材料联轴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与904地址勘查院开展地温能动研究,推动学校科学研究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开展军民融合文化建设。自国务院批复同意2016年4月24日设为中国航天日,学校已经连续举办两次中国航天日纪念活动。我校与五家军工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开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征程。这五家企业与我校以订单人才培养,联合技术开发等形式合作。学校首个工程文化教育博物馆、科普基地,是对市民开放的。

● 军民融合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学校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众创空间,我校利用产教融合军民融合部省共建契机,在2016年9月,学校申报科技部科技产业园,获批为国家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产业孵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成为一种模式新颖、服务专业、效果显著的众创空间,标志着我校创新创业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二,共同搭建黑龙江省与中央企业融合发展合作平台。在黑龙江和中央企业融合发展合作交流会议上发布了黑龙江省投资发展与潜力报告,提出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拓宽共建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我校提供了黑龙江与中央企业联合发展平台。我校利用该平台,相继成立新道用友创新创业学院、信息与智能控制学院、智能研究院等,以企业群加学院的形式,加速学校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我校光电子激光实验室获批黑龙江重点实验室。在黑龙江重点实验室申报中,我校光电子和激光技术实验室获批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学校为地方服务、科研水平建设的平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军民融合对我校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针对这种新的课题,我们不断探索,利用部省共建契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工业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校将面向国防科工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与国防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联合培养人才,开展技术研发,为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作者系黑龙江工程学院副院长,本文为作者在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军民融合圆桌会议所作的主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