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 | 周洪宇:“双减”政策落地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双减”政策落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回归立德树人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这是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双减”政策的工作目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严重妨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在学校的负担主要有三:一是课程与作业的负担;二是思维与理解的负担;三是考试与排名的负担。作业负担是学业负担的核心。中小学生在校外的负担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校外培训侵占了课余时间,违背了教育规律,降低了学习兴趣。“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会大大减轻,将会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验劳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减轻作业负担,全面压减中小学生的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立足学生身心健康。当前,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作业负担越来越重。然而,过多的作业练习对中小学生而言,弊大于利。“双减”政策依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规定了不同阶段中小学生的作业时长,严禁中小学生超负荷学习。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应尊重教育规律,鼓励课堂作业布置的分层化、弹性化与个性化,禁止向学生布置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作业。

  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规范校外培训,严禁将教育与资本捆绑,借助教育运作资本,坚持从严治理。“双减”政策明确指出整顿校外培训乱象,要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并指出校外培训的非营利性特点,应由政府来进行主导和引领,回到教育事业的正轨。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减负的重要环节。为了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双减”政策坚持从严治理,从源头上不再审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同时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学校主阵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对学校而言,“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由量转向质,确保学生能在校期间完成。学校教育应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内实现优质学习,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必须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管理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建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做到学有所得,学生负担自然随之减轻。

  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课后服务,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后育人活动,推动课后服务育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除了应主动承担课后服务之外,还需处理好课堂学习和课后服务的关系,同时做好课后服务的保障工作。学校课后服务应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家校社协同,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努力形成家校社减负共识。“双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各个利益共同体,需要政府、学校、校外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等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统筹推进,警惕资本从义务教育阶段向学龄前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无序流动。“双减”政策要求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必须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

  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试点先行,积极推广试点城市的探索经验。“双减”政策颁布后,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九个试点城市先后制定“双减”举措,积极探索“双减”经验,取得明显成效。这些都应积极总结和反思,注重推广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