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发文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
终身学习关系公民个人发展与生活质量,更关系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 2023 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需要新的机制相配合。《行动计划》提出,计划实行期间,职业教育国家 ” 学分银行 ” 投入运行。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在教育界已呼吁多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就建议,在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时,应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
1.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行动计划》
提出,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国家 ” 学分银行 “,制定学时学分记录规则,引导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存储、积累学习成果和技能财富。支持学校按照相关规则研制具体的学习成果转换办法,按程序受理学分兑换申请,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免修部分课程或模块。
学分银行可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目前,多地已经建设了当地的学分银行。
据报道,2019 年,重庆市教委等部门协同推进建设重庆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设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比如,幼儿园园长资格证书,可转换为学前教育专业的 ” 教研工作管理 ” 课程学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可转换为 ” 幼儿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课程学分。反之亦然,在学分银行积攒的学分,累积到规定总数后可 ” 支取 ” 相应的 ” 资历证明 “。
目前,重庆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平台已建立终身学习档案 52 万余个,登记、认证各类教育学习成果近 170 万个,完成包括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在内的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 1000 余人次。
今年 3 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文,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要求指导推进本地区有关院校间的学分银行学分互认,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在更多领域和地区间的应用。
2.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激励举措。
《行动计划》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主导建设全国性职教集团,分领域建设服务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标准和培养高地。
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
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依托国有企业、大型民企建立 1000 个左右示范性流动站。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打造 500 个左右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00 个左右技工教育集团(联盟)。推动建设 300 个左右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行动计划》还提出,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 30% 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地方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落实 ” 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 ” 的组合式激励政策。
3.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
《行动计划》还对职业教育从国际、省、市层面进行了区域布局。
首先,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职业学校与境外中资企业合作,支持职业学校到国(境)外办学,培育一批 ” 鲁班工坊 “,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鼓励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海外学习中心,推动中国与产能合作国远程教育培训合作。
鼓励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来华合作办学,促进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再创新。
其次,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行动计划》提出,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东中西部布局 5 个左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省域试点。
按照 ” 一地一案、分区推进 ” 原则,在学校设置、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支持试点省份探索新时代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
第三,合力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
《行动计划》提出,国家、省、市三级推动,建设 10 个左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
支持地市政府把握功能区定位,加强市场化资源配置,在职业教育服务城市文明、服务城市创新、服务民生需求、服务绿色发展等领域重点突破、先行示范,率先建成与城市经济和民生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创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新格局,形成一批基层首创的改革经验。编辑|赵美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