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车轮驱动着全球化、新工业化、生态化、智能化和数据化时代滚滚向前,对教育发展变革,尤其是教育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比如,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教育与创新等,成为具有全球性特质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全球教育治理的共性、特性、规律和趋势,进而探索出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路径,思考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如何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丛书完整清晰地展示出全球教育治理的面貌及其基本特征,总结了中国教育治理的成效以及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获得的经验与启示,集全球性、系统性、前沿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丛书包括《全球教育治理研究导论》《中国教育治理研究》《美国教育治理研究》《英国教育治理研究》《德国教育治理研究》《日本教育治理研究》《俄罗斯教育治理研究》《加拿大教育治理研究》《印度教育治理研究》《南非教育治理研究》等10卷,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任主编,各分卷作者均是国内外教育界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其研究成果代表了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全球教育治理是指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行为主体,通过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安排,运用参与、对话、协商、谈判等形式,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共同管理国际教育公共事务,以应对共同面临的时代挑战,达到全球范围内的好的治理效果。”周洪宇说,“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全球教育治理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全球教育治理的窗口,通过‘出思想,出人才,出产品,出效益’,真正发挥学术研究的作用,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中国的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乃至促进全球教育治理理念、结构与体系的变革。”
丛书特色
全球性 丛书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坚持“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问题导向,专业研究”的研究原则,对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教育智库,教育强国、大国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梳理总结。
系统性 丛书有总有分,总分结合,以分为主,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全球教育治理研究导论》研究全球教育治理的基本理论,介绍重要的国际组织、知名智库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理论及其实践。其他各册以国家层面为主,同时兼顾次国家层面,对全球重要国家的教育治理实践、理论及经验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研究。
前沿性 丛书是我国第一部全球教育治理研究丛书,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全球教育治理理论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教育治理理论。丛书总结了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教育治理的背景与由来、体系与结构、机制与特征、成效与问题、经验与教训、趋势与前景等。
前瞻性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中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丛书对全球教育治理的趋势做出前瞻性分析,并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其他行为主体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行动建议及推动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
实用性 丛书结合教育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育治理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教育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者、教育学习者了解全球教育治理的最新动态,完整把握中国教育治理的脉络,明确当前教育治理的思路。
专家点评
揭示教育治理发展路径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顾明远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现今,中国教育到了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的转折点,现代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和重点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而不公平的原因是质量不均衡,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唯有立足中国大地,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才能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挑战,稳步提升教育质量,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本着研究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对当今多个教育现代化大国、强国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索教育治理的发展过程,总结规律,特别是揭示了各国立足自身国情、坚持走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不懈完善制度设计、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努力,尤为可贵,可为当今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借鉴国外经验 在全球教育治理领域贡献中国智慧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张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教育治理现代化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围绕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等新的更高要求。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决策,近期,周洪宇教授主编了“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公布,非常必要。周洪宇教授主编的丛书,总结了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新进展,重点梳理了若干国际组织和知名智库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方式及成效,选择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治理的机制模式。我相信这套丛书可为我国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借鉴国外教育治理经验提供很有意义的参考,也期望周洪宇教授和团队坚持不懈地为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言献策,并在全球教育治理领域贡献中国样本和中国智慧。
了解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窗口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杨银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梯次发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令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规则、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如何有效进行教育治理,提高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效能是中国教育界应明晰的两个重大问题。由周洪宇教授主编的“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以教育治理为切入点,本着“全球视野,中国本位,问题导向,专业研究”的研究原则,厘清了治理、教育治理、全球教育治理的概念,梳理了多个典型国家的教育治理经验,总结出全球教育治理的共性、个性及规律,清晰地展示了全球教育治理的现状及特征,为教育政策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窗口。这项研究对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对促进全球教育治理理念、结构与体系的变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多元视角看教育治理 更加科学有新意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
通览“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该丛书在对治理进行定义时,多有新意。例如,认为治理主体不仅仅有政府,还有社会组织、市场、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人等,与传统由政府包揽公共事务的方式完全不同,具有一种多元性。其研究视野更为开放,表达观点更加科学。在关于政府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中,作者集中关注的两个关键之处,是构建新型政社关系和新型政校关系。这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政府应该通过简政放权、“管办评”分离、购买服务和委托管理等方式,从地方、市场、社会组织、学校等可以做好的事情中退出来,改变包揽过多、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建立起科学、民主、高效的治理体系。
视通万里 实现教育善治的目标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 褚宏启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实现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紧要而现实的问题。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标是教育善治,而衡量教育善治与否一般有多个标准。“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对中国及国外教育治理中的参与度、透明度、自由度、秩序、效率、法治、问责、公平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对于推进我国教育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推动我国教育善治意义重大。总体来看,这套丛书立足于各国教育领域的治理实践,综论全球教育治理理论与具体进程,体现了其“全球视野,中国本位,问题导向,专业研究”的研究原则,是进行深入研究、精思衡论的大成之作。总结并借鉴其他国家教育治理的经验,吸取其教训,对于建构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组织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而在我国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组织的发育还比较稚弱,参与教育治理的程度比较低。又如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智库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些都是全球视野之下,其他国家在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治理领域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而一些国家在教育治理进程中走过的弯路,更是我们进行教育治理的有益警示。视通万里,为今资治,是我们对于这套丛书的期许。本丛书的出版,一定会助力我们建设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走向教育善治。
认清世界教育整体态势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 孙绵涛
“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在构建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以全球视野、中国本位为立足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教育治理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运行方式,系统地总结了次国家层面、国家层面、超国家层面研究教育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教育治理的三个特点:互动性 此丛书中体现的教育治理体系不同于“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政府、学校、社会”三个主体平等、合作地处理教育的公共事务,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学校是教育的实施者、社会是教育的支持者和制约者。这三个主体成为教育治理的参与者,权威不被政府所垄断,教育治理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各主体上下互动的过程。协调性 教育治理的内容是对教育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协调的过程,协调好学校、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协调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的关系。协调学校、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治理内容的主轴,总的要求是政府对学校实行“管办评”分离。约束性 教育治理要求全球开放、平等与合作,这一过程不可能是一个绝对开放和自由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开放与约束的对立与统一的过程。依据法律和法规来约束治理,强调做到以法治教、以章治校。
来源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9月1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