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黄皮书2019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长江教育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任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新的目标,做出了新的部署,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必将对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导我国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早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习近平教育思想。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过程中,对教育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地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论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担负着传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任务,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正如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对留学生讲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九七六)》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248 页)因此,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分析世界发展的形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论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他在2013年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写道:“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习近平奥巴马致贺信》,《人民日报》2013 年4 月22 日)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于2015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时说:“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人民日报》2013 年9 月27 日)。他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10 日)他充分论述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他特别强调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但是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培养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在与师生座谈时深入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他在2016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全面加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线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他在2014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426 页)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多次与青少年座谈,给青年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他在2013年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的讲话中,要求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他在2016年与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说,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他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10 日)教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提出好老师的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他在2016年与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提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职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对外开放、教育信息化等作了重要论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教育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从教育领导部门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工作都提出了具体改革要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世界发展大局的视野,论述了我国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高瞻远瞩,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而且指导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坚决贯彻和落实,使我国的教育早日实现现代化。
感谢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聘任我们几位作为中心的顾问。我们一定率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为中心的建设做出微薄的贡献。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黄皮书2019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