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存 | 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凌冰与河南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凌冰与河南大学

王振存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与河南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河南大学自1912年创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7年间,共有19位校长,其中凌冰、查良钊、邓萃英、张仲鲁、刘季洪等5人均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均作过河南大学校长;以冯友兰、冯景兰为代表的哥大留美学人也曾在河南大学任教。通过对以凌冰为代表的哥大留美学人的研究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注重校史研究,还原真实历史;发掘历史联系,在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教育文化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丰富、凝练、提升新时代大学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做影响人一生的教育与影响世界的教育;重视校长选用,推进政治家、教育家型校长发展,助力河南大学、中西部乃至全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凌冰;河南大学

 

  一、研究缘起

  (一)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初闻凌冰先生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了2014年10月23-27日的“郭秉文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和中美教育交流——纪念郭秉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100周年国际研讨会”,对留美学人郭秉文先生的一生及其卓越教育成就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郭秉文先生作为第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美国华美协进社的主要创办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的第一任会长,我国东南大学的创始人,在推动当时中美教育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无疑是哥大留美学人群体的杰出代表。

  在研讨会上,有幸认识了郭秉文先生的外孙女徐芝韵(Carolyn Hsu-Balcer)女士,聆听了国际一流学者和来自国内华中师范大学的周洪宇教授、中国教育研究院的储朝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丁刚教授、东南大学的耿有权教授、厦门大学的张亚群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刘蔚之教授等知名学者的专题报告。在陪同周洪宇教授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作报告、到学校调研的过程中得知,母校河南大学前校长凌冰先生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且教育成就巨大,曾担任南开中学大学部首任主任,是南开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与郭秉文先生交往甚笃,且人生命运和经历很相似。如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都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会长,凌冰先生是郭秉文先生的继任者,是第二任会长;郭秉文先生所创立的东南大学后来成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凌冰先生担任校长的河南大学曾经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27年);都曾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克伯屈等世界知名教育家,并为他们访华进行教育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得知母校河南大学前校长凌冰先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留学且教育成就卓著时更激发了我对哥大留美学人研究的浓厚兴趣。受郭秉文先生精神的感召和学术研讨会思想的启发,作为主要发起人,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庞海芍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斌博士一同发起了“留美中国学者学术论坛(纽约)”,2014年11月1日,首届论坛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成功举行,并做了题为《国际背景下留美学人的教育责任担当——由郭秉文先生学术研讨会引发的思考》的报告, 30多个中国访问学者和学生参加。河南大学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访学的戈士国教授做了题为《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学术报告,当时在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学的李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的赵慧杰副教授也参加了论坛,论坛相关情况被“哥伦比亚大学亚太发展协会”报道。论坛结束后,出于对老校长凌冰先生的特殊情感,我们4人冒雨前去探访位于纽约西123街501号公寓先生的故居,但很遗憾,因先生故去已久,家人已经搬迁,没有找到任何信息。

  回国后,受徐芝韵女士和东南大学的邀请,有幸参加了2017年6月2日在东南大学举办的“郭秉文与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做了题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郭秉文博士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髓及其当代启示》的报告,为哥大留美学人研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受徐芝韵女士和复旦大学的邀请,参加了2018年5月19-2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的财经与外交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与河南大学》的报告,见到了留学期间结识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成志研究员,他表示非常愿意帮助寻找凌冰先生的后人,并协助搜集曾在哥大留学的河南大学校长、教授的相关资料;徐芝韵女士鼓励我对凌冰先生和郭秉文先生做一下比较研究,并表示愿意提供相关资料和帮助。同时,我也表达了希望在河南大学召开“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与中国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想法,她表示支持并非常期待。增加了我对哥大留美学人与中国教育、哥大留美学人与河南大学相关研究的信心。

  2018年5月30日凌晨零点36分,王成志研究员给我发短信:“刚找到其(凌冰先生)90多岁的女儿,却又去世。其外孙女说忙完丧事后再联系。”希望通过凌冰先生的亲人能够找到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2018年9月14日我在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为来自全省一个国培班做题为《美国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到了凌冰校长,恰好有一个来自凌冰校长老家河南固始县回民小学的李正宏老师,他非常热心,表示愿意为我提供一些凌冰先生档案材料的线索(图1)。在他的大力帮助下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和的线索,并为我提供了凌冰先生的侄孙——凌培辉的联系方式,凌冰先生是他的十四爷。

  2018年9月28日我电话联系到了凌培辉老师,从他那里了解到,曾在我校工作的凌培炎先生也是凌冰先生的侄孙,并且给我提供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图10),从照片可以说看出,凌冰先生是南开大学的真正创始人,周恩来总理是南开大学的第一届学生,他们是师生关系。同时,他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写信给凌冰先生邀请其回国做教育部部长,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相关信件他说可能在国家档案馆,愿意帮助提供相关线索。更为重要的是还给我提供了凌冰先生写给其侄子凌国定的亲笔信件(图2)。

图1:作者与河南省固始县回民小学李正宏老师合影

图2:凌冰先生写给侄子凌国定的亲笔信

  (二)河南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深厚的历史渊源

  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初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选建于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中国科举考试终结地——河南贡院旧址,汇聚河南大学堂等校文脉。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学校为当时全国三大留学教育基地之一,另外两个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天的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成立为中原儿女在家门口打造一个出国留学教育基地,为学校注入了前瞻开放基因,奠定了学校前瞻开放的办学传统。

  1923年3月,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曹理卿(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第一期学生,后家道中落,通过给低年级学生讲课补贴生活所需,学生中有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校期间,曾兼任《清华周刊》的中文编辑。1918年9月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192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硕士研究生。)分任文、理科主任。1927年,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增设医科。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张仲鲁任校长,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

  河南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渊源很深。河南大学自191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7年间,共有23任校长(李敬斋两任、查良钊两任、张仲鲁三任,查良钊、张仲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其中有8任校长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占任期数总数的34.8%;共19个校长,有5位校长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先后是凌冰、查良钊、邓萃英、张仲鲁、刘季洪,占总数的26.3%;在1927年至1929年,还出现了连续四任校长(先后是凌冰、查良钊、邓萃英、查良钊,其中查良钊先后两任)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不多见。

表1:河南大学1912-1949历任校长出国留学情况

  事实上,河南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联系从未中断。今天,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林晓东(系我校1984届外语系本科毕业生),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任职的翟莹(系我校2004届教育科学学院毕业生)。2013-2014年同期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我校教师有4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关合凤教授、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戈士国教授、教育科学学院的王振存副教授、护理学院的赵慧杰副教授。2015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招办主任洛克博士和李道全博士到河南大学讲学访问。2015年7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林晓东及爱人西格勒(Dr.Robert Siegler)教授(时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终身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到河南大学讲学访问,林晓东教授被聘为河南大学“黄河学者”。2018年4月17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耐挫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主任由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教授林晓东担任,中心由哥大教师学院、哥大生物医学系以及新闻学院联合参与组建。中心将首个“哥伦比亚大学耐挫创新成功奖”颁给华人航运企业家赵锡成,以表彰他在挑战与挫折中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林晓东教授在中心成立暨颁奖仪式上说,成立这个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把耐挫教育理念植入中小学课程。她以自己早年连续被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拒绝的失败经历为例,阐述人只有学会接受失败、不畏失败并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并领会人生的真谛。因此耐挫教育对家庭乃至国家来说都很重要。91岁高龄的赵锡成及其3个女儿——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及赵小美、赵安吉出席了中心成立暨颁奖仪式。赵小兰说,父亲虽然饱经战乱、贫穷、颠沛流离之苦,但仍无畏前行。他秉持儒商之道,重守诚信,驰骋在商界、政界、教育界、慈善界等,航运事业版图最终扩展至全球海域。赵锡成说,作为早期移民,生活充满了挫败与挑战。但他认为,“困难越多,意味着机会越多,希望也就越多”,才会有明智的判断。人要从容面对人生与事业中出现的困难,永远保持强烈的自信心。中心捐助机构——中国的民办基础教育集团“为明教育”以及美国布朗家族基金会负责人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

2018年4月17日,赵锡成先生及其3个女儿——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及赵小美、赵安吉出席中心成立暨颁奖仪式,赵赵锡成先生荣获中心首个“哥伦比亚大学耐挫创新成功奖”

中心主任林晓东教授与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7月23-24日,我校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深圳研究院副院长王振存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李志芳博士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拜访Joachim Frank教授(德美双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现工作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被称为“低温电子显微镜之父”。他与Jacques Dubochet教授、Richard Henderson教授共同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呈现了溶液中生物分子的结构,为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就加盟河南大学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Frances Zhao参加会谈。最后Frank教授同意2019年11月份访问河南大学并同意受聘为河南大学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和校长特聘教授,通过讲学、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专家咨询等灵活方式,定期指导我校的“双一流”建设。

王振存教授、李志芳博士2019年7月23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拜访Joachim Frank教授

  2019年11月1-5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achim Frank夫妇、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Frances Zhao一行3人应邀如期访问河南大学。Joachim Frank受聘河南大学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校长特聘教授,并为我校师生作报告。11月2日上午,“Joachim Frank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行政楼249报告厅举行,校长宋纯鹏代表学校为Joachim Frank颁发“河南大学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河南大学校长特聘教授”聘书。

校长宋纯鹏向Joachim Frank颁发聘书

  聘任仪式结束后,Joachim Frank为河南大学师生作了一场题为“Single-particle Cryo-EM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Visualization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in Their Native States(单粒子冷冻电镜——生物分子在其自然状态的可视化)”的精彩学术报告。11月4日上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军在金明校区行政楼210会议室会见Joachim Frank一行,之后,Joachim Frank教授在249报告厅为我校学生作了题为“My Life in Science”的讲座。Joachim Frank通过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丰富传奇的生活经历和科研历程,尤其是他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时的人生感悟。

  (三)母校情结与教育情怀驱使

  东南大学多次举办郭秉文思想研讨会来缅怀他们的老校长。如2011年6月5日,作为109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纪念郭秉文首任东南大学校长90周年暨郭秉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行。美国著名汉学家、伍斯特学院校长特别代表、讲座教授葛德卫,伍斯特学院教授斯诺,台湾中央大学教务长李光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钢教授,南京大学冒荣教授等应邀参加了研讨会。2014年11月,东南大学为了纪念老校长郭秉文先生,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图书馆一起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哥大郭秉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14年11月8日,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了“郭秉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并在国定路校区为“郭秉文先生雕像”揭幕,同时还举行了郭秉文校长纪念展、郭秉文奖学金颁奖仪式等系列活动。2017年在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举办了留美学人与中国教育国际研讨会。2018年5月复旦大学举办了留美学生与近代中国的财政与外交国际学术研究会。而母校河南大学对前校长凌冰先生的研究还不够,甚至还有一些基本历史史实的错误,后文有详细论述,更没有举办过专题的研讨会。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架起历史现实的桥梁,弘扬国际化办学传统,加强国内外一流大学联系,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河大与哥大、斯坦福大学、克拉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与影响力,实现百年名校振兴,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今天看来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以凌冰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大学留美学人

  凌冰,字济东,又名庆藻,(1891-1993),河南固始郭陆滩樟柏岭人,十二岁中秀才,十三岁入私立南开学校,后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赴美留学,先入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后入克拉克大学,获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图3)。

图3:凌冰先生照片及小传

  (一)少年凌冰

  凌冰少年时,在家塾就读,聪颖好学,禀赋超群。11岁时,读完了《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等书籍,并考中秀才。1912年秋,堂兄(国民政府众议院议员)凌子黄发现其大才可树,便说服凌冰父亲凌殿銮,介绍他到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接受进步思想和先进科学文化的熏陶,视野开阔,经常和同学探讨时弊,认为“欲我中华强盛,必大力发展教育。”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1915年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赴美留学。

  (二)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凌冰

  从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看(如图4所示),凌冰先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留过学(1913-1916年),且为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会核心成员。

图4:凌冰先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时的照片

  (三)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凌冰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档案馆凌冰先生的档案资料显示:凌冰(Ling Ping)河南固始人,1916-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1917年6月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Pedagogy),如图5所示。

图5:凌冰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档案馆的档案信息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学习期间,凌冰先生“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一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国教育研究会。该会于1915年底成立,首任会长是凌冰(1915-1916),次任会长是陶行知(1916-1917),第三任会长是张伯苓(1917-1918),初期有会员24人,其中有中国学生17人,关心中国教育的美国师生7人(其中一些人出生于中国,后返美学习)。”但需要更正的是,凌冰任会长的时间应该是1916-1917年。

  1916-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期间,凌冰先生担任第二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会长,第一任会长是郭秉文先生,东南大学的创始人。同时期的同学有陶行知、蒋梦麟、胡适、孙科等,这些都在当时和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人,如图6所示。

图6:1916-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学生照片

说明:

第一排最左侧胡适、右二孙科

第二排中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著名教育史学家孟禄教授

第三排右四陶行知、右三凌冰第

四排左二蒋梦麟

  凌冰师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世界著名教育史学家孟禄、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等,他们都曾来中国讲学,是影响当时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人,他们的思想在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在华演讲录》《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孟禄在华演讲录》《中国最需要何种教育原则——克伯屈在华演讲录》对他们在华的演讲、活动及影响等有专门记载和论述。尤其是杜威、孟禄到中国演讲时凌冰多次担任翻译。

  凌冰常被国人认为是早期儿童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留美归国的教育心理学博士,“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凌冰编著的《儿童学概论》(世界丛书之一),这已经是一部颇为系统的儿童学理论著作了。”(图7)但他在出版《儿童学概论》一书之后,便再也没有撰写过类似著作,甚至在数年之后,由学致仕,退出了学术领域。归国后曾先后在南高师与南开大学暑期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图7:凌冰先生的《儿童学概论》

  凌冰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美国儿童研究运动领导者霍尔教授, 1919年毕业,博士论文题目是《公立学校和战争》(“Public Schools and the War”),如图8所示。凌冰先生1918年在克拉克大学期间,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低能和遗传》的论文(如图9所示)。

图8:凌冰先生的博士论文封面

  但河南大学百年校庆(2012年)学校校史修订组编写的《河南大学校史》关于凌冰的记载是:“1912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大学,1916年毕业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如图10所示)明显和凌冰先生“1919年毕业于美国的克拉克大学”的基本历史事实不符,无论是毕业时间和毕业学校均有明显错误。

图9:凌冰先生1918年在克拉克大学求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图10:《河南大学校史》对凌冰的记载

  笔者又查阅了《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书中记载:“1911年入开封府中学堂,1912年转学于天津南开中学,191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学专业,1919年获博士学位。”(如图11所示)尽管毕业时间是对的,但和凌冰先生“1919年毕业于美国的克拉克大学”的基本史实也不符。

图11:《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对凌冰的记载

  这更驱使我去对凌冰进行研究,力图寻找真实的凌冰,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二)作为南开大学创始人的凌冰

  1919年秋被聘回国,南开学校内开设大学班,凌冰任南开学校大学部首任主任(相当于第一任教务长)(1921年更名为“私立南开大学”)兼儿童心理学教授,时任校长张伯苓。凌冰还动员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到南开大学部任教,一定意义上说,凌冰是南开大学真正的创始人。

图10:1919年南开大学开学暨开学南开大学成立纪念 (注释:图中第二排左起第8位是卢木斋、第9位是黎元洪、第10位是严范孙、第11位范源濂、第12位张伯苓、第13位凌冰、第14位凌冰夫人司徒如坤教授、第15位美籍教授卢易斯女士。后排左起第1位周恩来。)

  张伯苓在美国考察教育的时候就邀请凌冰回国后到南开任教。凌冰获得博士学位后,便回国到了南开。那时正值南开大学初创的艰难时期。南开大学自1919创立到1937年是私立性质。学校经费主要靠私人或企业的捐赠。凌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南开大学的教育方针与办学目标,凭着满腔热血和坚定的教育救国信念,顶着筹资建校等巨大压力。先后找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交通总银行、美国罗氏基金会等43个国内外团体及知名人士的捐款,使南开大学度过艰难时期。他还坚持亲自授课,讲授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并以讲义为基础出版《儿童学概论》(1921),由此成为儿童运动在中国的传播者,其编写的《儿童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曾先后在南高师与南开大学暑期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1920,1922)。

  凌冰作为教务长,积极为南开大学物色优秀的教师人才。在他的影响和感染下,姜立夫、杨石先、张克忠一大批留学回国的学者们相继来到南开大学任教。他们和凌冰一起创立了一些学院和研究所,开办出版了《经济周刊》等中英文刊物,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陶行知、胡适等许多一流学到南开讲学。

  1921年8月,和陶行知、张一麟、范源濂、严修、梁启超、张謇、袁喜涛、郭秉文、陈宝泉、张伯苓、蒋梦麟、邓萃英等发起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1921年9月,应前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袁观澜、陈筱莊(陈宝泉)等人的邀请,孟禄先生来华调查中国教育。凌冰先生在《新教育》上发文《孟禄先生来华调查教育的缘起》。孟禄先生到了中国9个省,历时3个月,演讲60次,他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不客气的批评,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很多具体的建议,对中国教育的前途,有很大的贡献。“总而言之,孟禄先生之来华调查教育,始由于袁观澜,陈小莊,张仲述,诸位之提议,继由于严范孙,范静生,诸位之提倡,后复由南北诸教育家之规划赞助,虽几经波折,终底于成。而其结果之佳,反出吾人希望之外。此亦中国教育界一件幸事也。”

  (三)作为河南大学校长的凌冰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们的提议下,1927年6月开始筹设“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并委任徐谦、顾孟余、薛笃弼、凌勉之、李静禅等5人为筹委会筹备委员。1927年7月,以中州大学为基础,将河南公立政法专门学校和河南省立农林学校并入,正式成立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依全国排序又称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因国拨经费无着落,省政府决定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改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1927年12月,河南省政府委任第二集团军教育处长凌冰先生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4月,凌冰先生辞职。在教学中,凌冰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他注重学术研究自由,鼓励学生组织参加各种课外团体。

  (四)走上政治、外交生涯的凌冰

  1928年6月,经同学好友陶行知推荐,河南督军冯玉祥任命凌冰为河南省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同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1929年11月,任中华民国驻古巴国全权公使。后任外交部参事和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后去台湾,曾任“立法院”第四届“立法委员”、行政院驻美全权代表、纽约商爱罗公司董事长等。

  从大学校长到外交行政,这并不是他的本意。当时国民党内部派别斗争相当激烈。他因早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曾和孙科(孙中山之子)是同班同学,关系甚密。由于蒋系势力逐步强大,凌冰处处受到排挤,其政治生涯上并不顺利,遇到较大挫折。他在出任古巴公使期间,爱国将领吉鸿昌被剥夺兵权后,环游世界进行考察,来到古巴,在使馆内二人促漆交谈。凌冰痛恨时弊,为教育救国壮志未酬叹息不已。吉鸿昌后来说:“吾远渡重洋,得与凌大使会晤,畅谈多次,殊觉欣慰。”凌冰与吉鸿昌在使馆的留影,至今还陈列在天津吉鸿昌纪念馆里。

图13:1938年凌冰先生与孙科在重庆时的照片(注释:从左至右:孙科、孙科夫人蓝妮、外籍不明、凌冰)

  (五)留居美国的凌冰

  政治生涯遇挫后,1945年携全家赴美,定居纽约,终日闭门谢客,过着隐居生活。凌冰居留美国后给家中来信说:“余此生不能成良相,愿后辈成良医也。”让儿子凌国干和两个女儿凌国芬、凌国芳均攻读医学。后来,兄妹三人都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凌国干是美国著名的骨科专家。1993年9月,凌冰在美纽约城西123街501号的一家公寓里逝世,享年102岁。美国白宫派官员前往悼唁。

  1985年,河南大学时任校长李润田访美期间,曾专程赴纽约拜访了凌冰先生。凌冰先生激动万分,高兴得泪流满面。93岁高龄的凌冰先生在谈到其办学经验时,用了八个字“尊重教员,爱护教员”。这和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含义和主旨相同。也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一流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六)哥大留美学人郭秉文与凌冰之比较

  1.均在国内接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凌冰13岁入私立南开学校;郭秉文1896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 。

  2.均出国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均以教育为主题。凌冰先生在美国哥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是《公立学校与战争》,郭秉文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是《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3.均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知名校友,且具有重要影响。郭秉文1911-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第一任会长、凌冰为1916-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第二任会长。1914年郭秉文即将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时,即被南京高师校长江谦聘为教务主任,1918年正式提升为南高师的校长。

  4.学成后均选择归国,有志于变革发展中国教育,均作为中国知名大学的创始人,均担任过“中山大学”系统的校长。凌冰先生回国后,担任南开学校大学部的首任主任,系南开大学创始人,作过河南大学校长(国立第五中山大学);郭秉文线上为东南大学创始人,东南大学校长(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5.均强调一流师资、一流人才对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凌冰先生提出“尊重教员,爱护教员”;郭秉文先生倡导: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办学的首要任务是聘请优秀教师。

  6.均有强烈的教育强国之志、报国情怀,从教后均有政治、外交、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经历,并做出突出贡献。凌冰曾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1929年11月,任中华民国驻古巴国全权公使。1935年凌冰卸任公使后,作为中国政府派往暹罗(即泰国)的友好代表团团长带团考察暹罗。后在代表团的建议下,两国成立了中暹友好协会。可以说,1936年到1937年间,是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来中暹关系最融洽的时期。凌冰自卸任中国驻古巴全权公使后,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先后担任过外交部参事和立法院立法委员、行政院驻美全权代表、纽约商爱罗公司董事长等职。

  郭秉文1923年3月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参加第一次世界教育会议,被推选为世界教育会副主席兼亚洲地区主席,之后连任两届。1924年,奉派为保管美国庚款华籍董事之一,组织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1926年5月,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著名教育史学家孟禄(Paul Monroe)在纽约创立“华美协进社”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任首任社长。1945年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兼秘书长。1957年,与恒慕义(Arthur Hummel)及曹文彦、鲍幼玉等人以私人力量在美组织中美文化协进会(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举办学术活动,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并应邀担任“中华民国在美教育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主任委员。

  7.在人生事业的巅峰时期均遭遇重大挫折。凌冰在大学工作8年之后,开启政治、外交生涯,因政治派系之争,政治生涯遇挫。1925年1月6日,段祺瑞北京政府于国务会议上通过免除郭秉文东南大学校长决议(在东南大学前后10年)。

  8.晚年均选择留居美国。1945年,凌冰携全家赴美,定居纽约,过着低调的隐居生活。1947年,郭秉文退休留居美国。

  三、哥大留美学人在河南大学的集聚峰起

  除凌冰先生之外,查良钊先生做过河南大学两届校长,是凌冰先生的继任者,邓萃英也做过河南大学的校长(后来成为厦门大学的校长),是查良钊校长的继任者,他们3人均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在一个大学连续4任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这在中国大学发展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张仲鲁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取得工学硕士学位,先后4次在河南任职,先后3次任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长、省立河南大学校长、国立河南大学校长。刘季洪(1903~1989)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教育哲学。1935年6月至1938年9月,刘季洪出任河南大学校长。当时河南大学有文、理、法、农、医五个学院,学生1000多人,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所大学。

  以冯友兰为代表的哥大留美学人当时也执教于河南大学。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留学,1923年冯友兰学成归国,回到中州大学,担任文科主任(即文学院长),是河南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在任文科主任3年里,冯友兰受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启示,他提出“三合一”的办学构想,认为大学应该本科、研究部和编辑部。在他的主持下,文史、哲学和英文三个系科得到很快发展。他延揽学术名家,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学术研究,引进、聚集了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李燕亭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1924年增设教育系,学科设置日益合理。冯友兰致力于文科体系改革,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河南大学百年来文科的优势地位。

  冯友兰先生的弟弟冯景兰为全国知名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1921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3-1927年,冯景兰任河南中州大学讲师、教授和矿物地质系系主任。兄弟两人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毕业后又同时到河南大学工作,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高校也不多见。

  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在河南大学工作过的还有很多,仅在教育学领域就有罗廷光,1928-193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主攻比较教育、教育行政,兼及研究教育科学方法,1936年8月,任河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及教育系主任,开设“比较教育”课程。孙德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1935年10月出任省立河南大学教务长兼教授。邰爽秋,192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1930年,到河南大学任教,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1935年,任省立河南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与李廉方等在开封推广实验教学法。许桂英,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河南大学教务长。刘亦常,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等。

  还有秦瓒,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西南联大教师;刘星乘,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邹宗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1928-1936年在河南大学任教,1929年任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经济系主任。1932年、1933年先后创办《经济周刋》、《法学周刋》。著有《银行学》《公司理财》《经济循环》等多部专著,还用英文撰写出版了《国际汇兑大纲》。毛起,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巴黎大学哲学专业。

  河南大学自1912年建校至今,在107年的办学历程中,共计有校长30人,其中李静斋校长任职两次,查良钊校长任职两次,张仲鲁校长任职三次。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67%。建国前具有留学背景的占到77%,建国后则下降到23%。

图14:河南大学历任校长留学情况

图15:建国前后河南大学历任校长留学情况对比

  哥大留美学人前瞻开放的办学治校和育人思想,奠定了河南大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学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名师云集、大家辈出在中部内陆地区打造了一个国际化教育高地,能够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以致在流亡办学的过程中,于1942年河南大学被升格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的重要原因。

  四、启示与思考

  (一)注重校史研究,还原一段真实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每一所大学都可以在特色上争创一流,校史是形成一所大学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应更加注重校史研究,更加注重校史上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的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注重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通晓并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规则,产出世界一流成果和世界一流学者,提升在国际上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成立留美学人与中国教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设留美学人与中国教育国际学术论坛,加强以留美学人与中国教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还原一段真实历史,讲述一个个真实、有意义的教育故事,讲出“123+”:“1”是一个时代,民国时期这个曾经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奇迹的时代,其经验不可忽视;“2”是两个人,凌冰和郭秉文:“3”是三所大学,河南大学、东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更多人、更多大学,更多留美学人、中外大学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联系、现实联系、学术联系等,探究其留给我们的无限启示与思考。

  (二)发掘历史联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智慧,历史蕴涵着引领未来发展的巨大力量。今天,我国正在秉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念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注重发掘历史上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联系,在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教育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深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建立常态化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牵手世界名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交流与学术合作,建立大学研究共同体、学术交流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共同体,推进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

  (三)强化责任担当,做影响人一生和世界的教育,培养创建新世界的人

  一个人的命运与时代、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先辈留美学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唤醒、强化中国学人、留美学人、海外留学人员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在历史进程的关键事件中充当关键人物作用,不忘历史,把握今天,谋划未来;立足当下,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把个人、时代、国家、世界发展紧紧联系起来;把个人梦、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在今天犹为重要和迫切。努力携手创造教育巅峰、履行中国使命、做出中国贡献、产生世界影响,做影响世界的人,做影响人一生的教育、影响世界的教育,培养改变世界、影响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时代新人。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有机结合,加强校际间、国际间交流合作,再造中国教育发展第二曲线、中国学人奇迹,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做出世界贡献。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出国潮到归国潮、经济政治潮到教育文化潮,进一步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在构建人类命运体的进程中更加奋发有为。

  (四)重视校长选用,推进政治家、教育家型校长发展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应更加重视校长遴选、培养和使用,科学制定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资格,努力培养政治思想过硬、专业水平高、具有中国情怀、全球眼光、国际视野的政治家、教育家型校长。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较高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政治家素质。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面向现代化建设主战场,积极推动大学变革,具有先进办学理念思想、广阔的国际视野,浓厚的家国情怀,高远教育境界、强烈使命担当精神、深谙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家品格。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历史的真实,但我们不可能回到历史真实的本身。历史的真实远非这些,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亦不能尽数。真诚地希望这个虽稚嫩却真诚的思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对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带着思考上路,去缅怀先人、珍惜现在,努力携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