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华 |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各种风险问题也接踵而至。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步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成为新征程的时代强音。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教育对外开放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面向2035年,必须关注一些战略议题,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交往中助力如期建成教育强国。

  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高度。在建成教育强国进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性双向互动,而应致力于高水平的多向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指办学标准国际化,教育理念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人员交流国际化,学术研讨国际化,实践实习国际化,合作办学国际化。为此,就要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能力。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要素,以“引进来”推动外源性改革,借鉴国际社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范,推动破解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深层障碍。另一方面,要立足国情,守正创新,树立教育自信,体现大国担当,以“走出去”推动内源性改革,发挥数字化转型和STEM教育优势,提高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能见度。

  拓宽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广度。在建成教育强国进程中,依照协调性、包容性、人文性、适切性、前瞻性、持续性原则,设立并运行制度规则或管理机制,凝聚共识、发布宣言、启动项目、形成合力,应对重大跨国性教育挑战,支持各国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育治理水平提升。除了继续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运行好联合国教科文STEM中心。把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作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点,把教育脱贫作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思路,让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实现民心相通的桥梁,让鲁班工坊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让慕课出海惠及更多国家受教育者数字化素养提升。

  挖掘区域国别教育研究深度。在建成教育强国进程中,面对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安全问题,全球价值链向区域和国内收缩的局势,教育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对重点国家、区域的教育进行深度比较研究,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协同并进。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第二个十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完善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让叙事方式和表述逻辑能够被认可和接纳,最终实现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人才培养“软联通”,再到民间互信“心联通”的目标。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减小认知隔阂或信任危机,增进相互理解和互利双赢,彰显中国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大国形象。

  (作者: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2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