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万鹏 |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能力建设



  作者简介

雷万鹏(1969-),男,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农村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政策、家庭教育。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能力建设

雷万鹏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重大疫情是一个突发事件,在这个突发事件中,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社交模式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疫情前沿地带的湖北、武汉的民众而言,经历了从最初的焦虑不安,迷茫困惑,到慢慢平静下来回归正常的生活的过程。

  疫情期间,教育部推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比较好地解决了孩子居家隔离期间继续学习的问题。但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地方停课不“停学”实际上变成了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在满足儿童基本学习需求的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了老师的不安、学生的忙碌及家长的焦虑。事实上,重大疫情打破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人为设定的边界,很多家长承担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责任。构建一个回归生活、融入生活的跨边界教育体系和教育生态,推动信息化时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重大疫情期间,家长素养之高低与家庭教育能力之强弱极大地影响了孩子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家庭教育这个关键的变量进行传递、转化和放大。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不仅是学校,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来自家庭。后疫情时代我们不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教育优质发展,我们更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为此,我们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注重家长教育素养提升

  家长的教育素养是指家长在子女教育中体现出知识、能力、心态、情感、观念与价值观,家长教育素养的提升是家长的理念、知识、能力以及教养方式的全方位提升。调研发现,应试教育主导下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还未建立起平等对待儿童、尊重儿童的理念,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关注家长教育素养的城乡差异,总体看城市家长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资源等方面显著高于农村家长。疫情期间,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从教育扶贫的角度看,政府和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能力建设,需要出台更有效力的政策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第二,关注亲子关系的构建

  社会的分工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发挥专业的优势,但是这种分工不是替代家长的责任,家长仍在儿童发展中承担第一责任和主要责任。疫情过后,当生活恢复正常时,家长们是否又因为忙碌于工作而无暇陪伴孩子?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文化的场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陪伴孩子终身成长的老师。亲子关系、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发展发挥的作用比家庭的经济资本等“硬资本”的影响更大,因此,要关注家庭人际互动、亲情交往与家庭氛围等“软资本”的过程性影响。

  第三,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质量

  疫情期间在网络上有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讲座令家长受益良多。但是调查也发现,有一些家庭教育讲座水平并不高,不仅教育理念比较落后,而且具有很强的商业化倾向。如何规范家庭教育行业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在于家庭教育的力量如何支撑起整个教育的标准。因此,家庭教育行业如何规范家庭教育质量和标准建设,如何加强课程建设、师资准入、家教机构认证、家教质量评估以及第三部门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大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

  通过家庭教育立法使得家庭教育不仅仅成为家庭内部的私事,也成为社会的公事,成为公共政策的话题。所以通过法制化来推动家庭教育的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儿童生存与发展权利,提升家庭教育地位,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促进家庭教育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目前部分省市开展了家庭教育立法工作,但调查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主体模糊、多头管理、相互推诿、重复建设以及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到教育、财政、公安等等各个部门,而家庭教育立法多由各个省的妇联牵头,省妇联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各部门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的协同机制。

  疫情期间对整个教育生态带来全面的挑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边界越来越模糊。作为教育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的角色在叠加,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网络化时代使得混合式的学习更加常态,如何有效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学生发展,使教育从人为设定的边界性走向无边界性,这是一个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生活即教育”,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融入生活。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能动者,人人都是学习中心,只有跨越教育边界,拥有强大学习力的人才能不断成长,后疫情时代呼唤每一位家长的学习与改变。

  (注:本文标题系编者根据作者发言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