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合文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江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假期期间疫情对高校的影响还相对有限。面对即将到来的返校潮,亟需增强高等学校重大疫情预防能力,在预防控制疫情传播和恢复教育教学秩序上做好充分准备。
一、高校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
针对疫情防控,教育部已经提出要进行错峰、错区域和错层次开学,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由于高校校园人群密集,学生来源广泛,疫情防控工作难度较大,高校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1.在开学之前各个高校要准备好隔离区域及相关配套设施工作,在学生到校后如果出现了疫情能够紧急处置。各个高校要综合利用校设医院、闲置空间、防空室、地下室、校内宾馆、新建楼舍等,建立多级隔离区,要准备好若干常设隔离区和预备隔离区。
2.制定确诊和疑似感染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后续补习工作。高校应综合利用其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和心理辅导队伍,制定针对确诊和疑似感染学生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教务部门应结合此类学生和推迟到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不要让此类学生因疫情而拉开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3.做好高等学校校园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要求,高等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园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强学生宿舍、食堂餐厅、大型会议室的卫生监控工作。高校应在开学前紧急制定相关园内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从体系、人员、流程、问责等角度做好完备的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的同时,重视加强师生公民健康责任感与健康素养,通过自编、摘编、转载等方式在公告栏、公众号、官网上加强对疫情及公共卫生的科普宣传。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够健康,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良好生活习惯,掌握传染病防疫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具备应对突发疫情的基本技能。
二、尽量减少现场学术交流活动
一些高校已经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相关意见。开学后各个高校需要均衡正常学术交流和疫情防控,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指导意见。倡导各个高校利用网络会议组织相关学术会议。
1.各一级学会应全面收集整理所属学会的会议详情,对会议进行分类,根据重要和急切程度重新规划学术会议,削减不必要的会议,压缩会议规模,倡导小型专业会议。
2.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的审批和组织工作。以此为契机,探索制定学术活动审批精简方案。
三、积极有序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74万,就业任务非常严峻。疫情会对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带来影响,对毕业生的面试及签约工作带来困难。
1.建议教育部全面指导高校开展精准就业动态支持系统,全面收集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去向、面临的具体问题,及时搜集相关学生的信息,在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政府就业平台、企业之间建立协同机制,以精简就业流程和方便就业为原则,全面支持毕业生的工作得以有效落实。
2.建议全面延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各个环节的截止日期,包括统计截止日期、体检和签约日期、就业报到日期。重点关注对湖北籍和确诊学生的就业工作,防止用人单位以疫情为由的歧视行为。
四、应对疫情重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考虑到疫情的结束时间及复发可能性,建议高校从疫情防控出发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1.对于超过80人以上的大型课程应全面转为在线课程。此类课程在正常情况下也难以做到有效互动,为了防止学生聚集带来的潜在风险,应倡导大规模选课学生教学的在线化。加强这类在线课程的教学助理和考核工作。
2.鼓励高校开展灵活教学和错峰上课。改革传统的早8点和五十分钟上课做法,减少学生在同一时间积聚的概率。
3.做好各类考试的组织工作。针对疫情期间暂停的大型考试(比如雅思、托福等),高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此类考生进行辅导,提供空间供此类考生学习,尽量减少疫情对此类考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