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昌 周洪宇 刘来兵 | 运用互联网+解决好湖北籍大学生毕业与就业问题



  申国昌   教育治理与智库研究院执行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秘书长

  周洪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来兵   教育治理与智库研究院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副秘书长

 

  [报告要点] 本报告针对新型冠状病感染毒肺炎重灾区湖北籍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毕业与就业相关问题,如何有效保证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学业质量、顺利开展毕业论文或设计工作、有序推进就业与升学等工作的开展,提出应加强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成立志愿服务团、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网格化管理等建议。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感染毒肺炎疫情从荆楚大地肆虐至全国多数地区,给全国尤其是作为重灾区的湖北省造成了极大影响。湖北籍毕业年级大学生约60万人,疫情防控期间如何解决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毕业和就业等攸关问题,是疫情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籍即将毕业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1.出现了紧张、害怕、恐惧等应激反应,及时有效心理干预难。

  据心理专家调研显示,81.25%的大学生认为疫情距离自己很近,28.5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危险,40.8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安全。78.62%的学生没有或者很少寻找心理干预的资源进行自我调适,有4.29%的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在进行自我调适。

  2.出现了恐慌、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积极正面疏导干预难。

  有些湖北籍毕业年级大学生看到甚至亲身经历疫情中不良社会现象,面临就业,出现不满、愤怒情绪,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观的思考、对社会发展的担忧,损害他们对战胜疫情的信心。

  3.面临毕业、就业、升学等现实问题,解除管控时间表难出。

  湖北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最为焦虑的群体,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毕业、升学、就业等环节均与此次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密切相关,他们高度关注疫情防控情况,目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各地高校宣布推迟开学,但即将毕业大学生尤其是湖北籍贯毕业生心理焦虑无法缓解,他们担心就业机会被延误,就业遭到歧视等不公正对待。

  4.接受隔离、歧视等对待,复学回归集体适应期长。

  湖北籍大学生大部分寒假返乡过节,这些即将毕业大学生等疫情得到控制后返回学校,大都要被隔离观察,被同学们视为“另类”,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被歧视和冷落。可能湖北籍大学生赴外省复学后,又面临贴标签的现实,他们回归集体生活还需要适应期。这些情况及心理反应,将无形中影响到湖北籍毕业年级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升学与就业。

 

  二、推进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籍即将毕业大学生的毕业与就业工作的建议

  1.加大心理咨询和线上辅导力度,帮助湖北籍即将毕业大学生度过急性应激反应障碍期。

  教育部已经部署教育系统针对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感染疫情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建议针对湖北籍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向群体”,开通“互联网+心理咨询专线”,应通过辅导员协助排查,主动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以消除这个特殊群体的焦虑、恐慌等心理病症。

  2.发掘“互联网+”的助力功能,开展疫情期间教师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指导工作。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毕业就业的深度融合,以QQ指导、微信对话、线上辅导和自主编写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毕业论文或设计指导活动,以确保湖北籍大学生毕业工作的正常进行,形成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毕业指导新生态。

  3.通过互联网+就业,打造空中招聘网络。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构筑疫情防控期间的疫区大学生和湖北籍大学生就业网,可考虑建立“湖北籍贯大学生就业专网”。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对疫情严重的湖北籍大学生和湖北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在提供线上就业咨询服务,高校定期举办网上招聘会,为这部分毕业生提供充足的招聘信息,以供就业者选择,并通过互联网进行面试,真正做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线上完成招聘工作,以此来缓解或消除毕业生求职心理焦虑,确保毕业生在“无接触”情况下顺利完成就业面试与签约工作。

  4.依托互联网、数字化,实现对日后返校的湖北籍大学生的网格化隔离管理。

  当疫情得到控制后来自疫区的大学生返回学校,必然要被隔离观察,各高校要利用数字化、互联网进行网络化管理,由网格员分组对被隔离即将毕业大学生进行专门管理,建立微信群、隔离网络平台,以供组内学生进行交流,网格员对其进行个性性指导与交流,同时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服务,不能让这部分学生有被歧视和冷落的感觉。隔离期间满无症状者,就可正常回归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