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湖北秭归县杨林桥镇三渡河村三组,一名一年级学生在家用手机上网课。(视觉中国/图)
首个冠以教育部名义的采购名录,于2020年8月4日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教育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中,关于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方面的内容占比颇重,涉及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这反映了教育部为弥补疫情期间暴露出的东中西部地区在线学习差距而调整政策。
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周洪宇建议,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经费,对于网络带宽、平台使用、功能拓展等方面要采取联动服务费用的模式。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分担的方式,采购成熟有效的联动教育信息化服务,破解基层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
中西部地区学生在线学习的频次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家长的支持率也更高,但教师的意愿与在线教学能力比东部弱。家庭资本的重要性在远程教育中更加凸显。
这些发现,来自8月23日第二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发布的《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在线学习的东中西部比较》报告。
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国内疫情暴发早期,2020年2月24日到3月2日。报告搜集了全国所有省份的教师18万余、家长17万余问卷。从教师的在线教育能力和家长对在线学习的态度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疫情期间中西部和东部在线学习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东中西部教师对在线学习制约因素的看法完全不同。中部地区的教师认为“网速慢,卡顿”是制约其进行线上教育主要因素的比例(64.66%)较其他类别更高。西部地区的教师反映“缺少终端设备”是制约因素的比例更高(48.23%)。西部地区老师认为“不熟悉在线教学的形式”是主要制约因素的比例更高(40.71%)。而东部教师认为最大挑战是“与学习者的互动”。
报告发布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分析,由于资源、条件先天不足,中西部地区教师无论是从教学意愿,还是在线教学能力上来分析,相对东部地区教师都比较弱。而学生家庭在线学习条件也难以得到保障,这就容易产生新的数字鸿沟。
报告显示,不同地区的教师在线教育资源的来源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来看,东部地区教师(58.25%)自己制作在线教育资源的比例显著高于中(49.61%)、西部(43.33%)地区教师;西部地区教师(48.02%)在线教育资源由平台提供的比例显著高于东(26.82%)、中部(39.67%)地区教师。
从平台的使用渠道看,三地使用企业平台的比例更高,其中东部地区比例最高。而在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建设方面,中西部地区享有的优势较大。王素认为,这反映了教育供给的社会化在在线教育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不过,她同时预计,接下来,国家会调整政策,加大对在线学习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也会对相关平台提出更规范的要求。
“机制上鼓励,但也要建立相应的遴选标准和监管机制。”王素说。
论坛中,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国务院参事汤敏、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周洪宇等,均就西部在线学习暴露的问题及未来解决方案参与了讨论。
西部地区在线学习短板
朱永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学习,思考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也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大规模的互联网教育实验。
汤敏:从国家角度对农村特别贫困地区、西部地区这种薄弱环境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硬件投入,我们投了不少硬件,当然还是有缺陷。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的投入,是对教师的培训。
周洪宇:在线教育对网络环境、硬件设备要求高。但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网络不均,网络教育对于信息化设备和网络环境要求比较高,条件好的地方可以满足要求,但一些地方学校不能满足要求,网速不能满足要求。
特别是西部深度贫困地区,部分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比如西北某地牧民为了解决孩子在线学习网络不畅的问题,只能到处游走上网。西北某地高三学生坚持在帐篷里在线学习,还有贫困地区学生要爬到屋顶上上课,在田间找信号,这暴露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网络环境的短板所在。
关键一点,在线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但部分教师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西部不少中小学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编制教学文档还不熟练,手机、电脑投屏技术还没有掌握,应对在线教育教学的技术故障和突发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此外,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给远程监控能力、教学效果也带来了挑战。
汤敏: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别光盯着城市里可以给你们交费的学校和学生,也要关注如何在农村同步推广,你们有困难,社会可以帮助你们。另外在教育信息化(技术)方面,应该公平优先,重点推动那些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新技术,让这些技术能惠及农村,惠及贫困地区。
周洪宇:要实施新一轮的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将教师网上指导、师生互动、作业批阅、学情分析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培训重点,让教师熟练使用教育资源智能检索工具、跨越式时空教学的可视化展示工具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工具。
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培养教师利用新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在线教育的能力。
在线教育平台很多,良莠不齐亟待解决
朱永新:线上教育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考,虽然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但质量评价、队伍溯源和现有的技术与实战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杨东平:真正有效的在线教育,毕竟是自主学习、项目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据厦门大学的调查,即便是高校,也有80%的教师从来没有参与过线上教育。
没有在线教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统计数据,像98%已经接通了互联网等等。只有用起来,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70%的学生只能用手机上网,50%的农村学生每天上网不到1小时。因为教育信息化的部署是以学校为单位,学校布置一间多媒体教室,所以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互联网需求。
而在家庭当中,家长和孩子共用一个智能手机的话,如何满足在线教育呢?现在的在线教育并不是按家庭和学生个人来部署的。所以在农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第一个问题就是硬件资源不足。
周洪宇:面对海量的线上课程资源和五花八门的平台,学校和教师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目前国家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等一批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一些学习平台虽然功能模块较为完整,但很难满足个性化要求,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问题。尽管在线教育的平台很多,但不少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却无米下锅。如何保证在线教育资源好,以及在线平台好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网络和设备齐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依然很难开展在线学习。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有10万多个小规模学校,占全部农村小学数量的38.52%,这些学校在方便就近入学、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由于农村学校规模设施投入大,而在校生源日益萎缩,导致地方政府投入的意愿和决心不强,这是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难点。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