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 | 高质量发展100问—-第59问:如何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



问:如何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

答:建立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人口结构转型、科技创新竞争与人才战略储备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效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建立公平优质的基础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需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开辟数字化新赛道、完善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

高质量发展要求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强调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一是基础教育投入形成制度性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连续13年保持在4%以上。2022年至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规模逐年上升,分别达到3.9万亿元、4.1万亿元、4.2万亿元,并且优先投入基础教育,2022年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3.2万亿元,占总投入比重达82%。《纲要》明确提出,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教育经费形成了制度性的保障,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是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已提前谋划和部署,宏观引导和因地制宜相结合。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从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校际均衡、保障群体公平、加快民族地区教育、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六个方面促进教育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保障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获得跨越式发展,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持续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等。以“优质均衡”导向的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政策,逐步缩小了东西部教育差距。

三是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教育带来新机遇。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做好城乡统筹,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集成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2022年上线以来,截至2025年4月,注册用户1.63亿,浏览量608亿(未核实到)。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5G同步课堂等新模式辐射全国各地,为缩小区域教育、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提供技术方案。

同时,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也面临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学龄人口急剧变化与教育资源不适配、免费教育的学段延伸问题、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矛盾,衍生出新要求。

其一,要以扩优提质工程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要求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是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调整和扩充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差距,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基本形成的格局。

其二,要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我国学龄人口快速下降已经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学位供给,义务教育小学段城乡教育资源“超载”与乡村教育“空心化”并存,初中段和普通高中学龄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加,应建立基础教育学位预测预警模型,实现人口和教育资源适配,提前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对各学段的影响。还应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学位供给调整机制,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

其三,要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免费教育不等同于义务教育,免费教育是指不收取学生学费、杂费和保育教育费的教育。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有助于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应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可以考虑将免费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

其四,要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加强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要求推动教育资源供给、人才供给和服务供给充分配置、优质均衡,全面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共享。以“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区域内近期和长期的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因地制宜开展师资的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

基于以上新趋势与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将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规划,强化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前瞻性配置。结合不同类型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依据人口变动在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服务供给层级进行分类优化,科学判断学龄人口变动趋势,优化学校布局和教师编制调整,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第二,完善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供给。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缩小东西部生均经费投入差距,有效满足欠发达地区教育需求,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持续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推动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在跨区域交流轮岗。

第三,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加快建设基础教育数智平台,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不断推动数字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完善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格局,推动平台资源全学科覆盖、全专业辐射、全学段供给,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资源获取需求。

第四,加大对残疾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教育保障力度。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摸排机制,加强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优先保障寄宿、交通、营养需求,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特困学生救助供养,保障基本学习、生活需求。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健全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增加优质资源,发展融合教育,增强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刘来兵、张勇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内涵、指标体系、国际比较与建设路径研究”(24&ZD17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