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风,开辟新域,肇起新例 ——评周洪宇、申国昌教授主编《中国教育活动通史》



  遍览中外教育史学界,学派纷呈,但均对教育史的功用问题达成了最普遍和一致的观点,即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影响教育的相关因素,追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当今教育实践服务。“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是对教育史研究作为一个专门学术领域存在合理性与必然性的最好诠释。长期以来,一方面为了更好发挥“咨政建言”的功用;另一方面因为上层人物形成的显赫地位,留有大量史料,后人可信手拈来,故将学术焦点集中于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这种“高位化”的研究取向造成教育史研究“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忽略了微观、日常、鲜活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当前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周洪宇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全景式总体史,以人的教育活动为中心的新教育史观指引下始终不渝地认为,教育活动史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一道,都是教育史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相比,教育活动史研究更为源头,更为本真,是二者赖以生存的前提与基础,二者则是教育活动史的派生和衍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研究教育活动史对拓展教育史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转换研究范式以及构建完整的教育史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教育活动史既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史学人的历史责任,也是教育史学人审时度势的主动担纲。

  该书通过深入挖掘大量一手史料,试图以生动、灵活的语言勾画出从先秦到新中国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教育历史画卷,力求以真实、逼真的手法再现教育活动的珍贵图景,从而向世人展示日常、真实、鲜活的教育实况,得以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细致入微的历史镜鉴。

  一、顺应潮流,接续传统,引领新风

  从外而言,顺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微观史、日常史为代表的新史学兴起和国际教育史学研究趋势的转向,在构建本土特色教育史学科体系基础上,开启国内外教育史学界良性互动的局面。从内而论,接续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陈青之、雷通群为代表中国第一代教育史前辈的研究传统,一以贯之地推进先人事业。该套丛书的编纂不仅顺应国际潮流转向,而且延续国内前辈血脉,引领教育史图书编纂之新风。

  二、三分对象,完善体系,开辟新域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学界取得了一批通史性成果,如《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这些大部头著作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教育活动”因素,但对具体、微观、日常以人的教育活动为中心的研究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些成果属于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两大领域。这种“两分法”遗漏了更为基础和前提的教育活动史研究。该套丛书的推出将隐藏在幕后的教育活动放置台前,完善了教育史学科体系,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史料多元,表述新颖,肇起新例

  随着研究重心的下移基层,树立大史料观,深入挖掘民间史料就显得尤为必要。申国昌教授主编(第五卷明清)的大量史料源于日记、诗文、笔记。该书采用了“善序事理”的叙事方式,熔文史哲于一炉,既有史学的严谨凝练,又有哲学的深邃辩证,还有文学的灵动优美,给后人编写教育史著作提供了一个宝贵案例。该卷作者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将明清时期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环节表现地淋漓极致,并把士子金榜题名的喜悦和无奈下第的悲伤刻画地惟妙惟肖。

  从朦胧构思到付梓成书,十年光阴积淀了众多教育史专家的大量心血。该套丛书既是教育活动史的拓荒之作,吹响了教育活动史研究的“集结号”;也是教育史学界的扛鼎之作,在教育史学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将带动教育活动史向多元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王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