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成中 | “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探索



“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探索

鲍成中(百色学院 教育学院)

  摘 要:“生活·实践”教育是周洪宇教授提出的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生活、生命、实践的新教育思想。本文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绿色高分数的素质目标、“六合一”学校教育功能定位、“合育”教育机制、重视意商等方面分析了“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框架,接着从“三备三研”“高效课堂”“双课程体系”“双师制”“学导合作单”“自主学习体系”“弹性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阐述了“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实践,最后分析了“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育人方式变革;生活;实践;质量

 

  一、“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哲学界掀起了一股“实践哲学”与“生活哲学”的学术运动,这股“实践哲学”“生活哲学”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回归和价值再现,迅速影响了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实践,并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观,使学校教育从过去注重认知层面转向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的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一种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超越,是一种新的“实践哲学”。人是现实的活动的人,活动是人生存于世界的基本状态。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人”在生活和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主张实践从精神的范畴回归到现实生活,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周洪宇提出的“生活·实践”教育,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在继承和发展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及心理学(特别是具身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脑科学、哲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要及中国国情实际发展而来,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的弊病: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生活·实践”教育主张: 生活是教育的缘起,教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教育通过生活、生命、实践的三位一体,让人生更美好,这是生活教育思想在当今的创造性再生。

  周洪宇主张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教育源于生活与实践,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教育为了生活与实践。生活是人的生活的基本场域;教育通过实践,实践具有教育意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生活·实践”教育是周洪宇提出的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这种主张和理念落实到一所具体学校上,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多年来践行此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把经验总结如下:

 

  二、“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框架

  “生活·实践”教育主张每个人拥有巨大潜力,都有无限发展可能,这是 “生活·实践”教育的基本立场和教育原点。“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发展的潜能,但每个孩子天赋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他们,而是要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孩子,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1]“生活·实践”教育质量的取得是建立在坚实的教育理念和操作体系之上的。这也是“生活·实践”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区别。

  (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实践”教育积极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育全面发展且有个性特长的时代领跑者”。在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智能化、个性化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生活·实践”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适应不确定的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爱心、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的时代新人。同时,孩子成长除了全面发展之外,还要兼顾孩子的天赋秉性,也就是要孩子的多元智能中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成为具有个性化的人,让天性得到释放、人性得到解放、个性得到绽放。在“生活·实践”教育个性化教育体系中,让每个孩子拥有终身受益的2-4项体育运动项目、2-3项音乐舞蹈项目(乐器)、绘画书法等,人人有特长、人人能展示、人人能出彩,让每一个孩子都了不起。而时代领跑者主要是指“生活•实践”教育要让孩子成为“三个领袖”,即成为自己的领袖(管理好自己)、成为团体中的领袖(为他人服务)、成为行业的领袖(成为行业佼佼者)。

  (二)绿色高分数的素质目标

  “生活·实践”教育坚持教育不仅给学生看得见的分数,更要给孩子带得走的能力。也就是“生活•实践”教育称之为的“绿色高分数”。那么,什么是绿色高分数?绿色高分数,具体内涵为“三高三保障”,高分数,高能力,高情商。睡眠保障、运动保障、阅读保障。也就是说,在“生活·实践”教育体系中,“生活·实践”教育让孩子获得高分数是基础,这是孩子获得更好发展平台的基础,也是孩子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但是,“生活·实践”教育认为,孩子仅仅只有高分数是不够的。“生活·实践”教育还要让孩子拥有高能力,这些高能力具体表现为六力:自主力、生活力、学习力、合作力、实践力、创新力,让孩子们不仅拥有丰富的心灵,而且拥有扎实的学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高分数和高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和实践拥有高情商,这是“生活·实践”教育教育的追求目的。因为一个人走上社会,要想取得成功,80%左右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靠高情商。

  近年的脑科学研究发现,睡眠、运动对学习有重要影响。“对于学习,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相关因素。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生理因素如营养、体育活动、睡眠等对于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 基于此,“生活·实践”教育的“绿色高分数”还设计了“三个保障”:第一,睡眠保障。“生活·实践”教育保障每一个孩子每天睡眠不低于8小时,高中生也不例外。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不仅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更重要的是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第二,运动保障。“生活·实践”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每天运动不少于1个小时,每一个孩子拥有终身受益的个体运动项目和集体运动项目,并且男生学武术、女生练形体,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健康的身体。第三,阅读保障。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精神发育史,也就是人的阅读史。在“生活·实践”教育的绿色高分数中,“生活·实践”教育设计了“海量阅读路线图”,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生活•实践”教育的孩子要读完500本书,分为24个等级,每一个学期结束都要举行学生阅读等级考核,考核过关后,颁发学校的阅读登记证书。“生活·实践”教育让孩子通过阅读,让自己的心田中没有杂草,找到了自己心中的英雄、榜样,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信,最终走向成功。

  总之,“生活·实践”教育的绿色高分数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的分数观是分数只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副产品,是表象,本质是人的能力增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六合一”学校教育功能定位

  什么是学校?学校是师生精神发育的地方。近代学校滥觞于西方的工业革命,是适应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而产生的,其目的是培养大规模的技术工人。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传统学校正在受到挑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所说:“从规模上看,当前的学习格局变化可以同19世纪出现的从传统的工业革命前教育模式向工厂模式的历史性过渡相提并论。在工业革命前的传统教育模式下,人们所学的只是大多来自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而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大众教育模式等同于学校学习。此外,学校教育模式基本上依然是将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但其实许多学习(即便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发生在家庭和其他地方。”[3] 基于智能化社会的背景,“生活·实践”教育提出了“六合一学校”的理念。

  什么是六合一学校呢?就是除了学校的功能外,“生活·实践”教育还有学习辅导中心的功能、托管中心的功能、特长发展中心的功能、实践创新中心的功能、家校合育中心的功能。“生活•实践”教育让学校与时俱进,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力与分数并重,增效赋能,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服务。正如顾明远所言:“坚持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坚持知行合一,把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培养具有时代意识、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奉献精神的人才。”[1] 这是“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学校的基本任务。

  (四)“合育”教育机制

  合育是周洪宇提出的一个独特概念,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核心,倡导学生合群、合作、合享。什么是合育?周洪宇认为:“所谓合育是指以和合、合作 、交往等思想为指导对年轻一代实施的一种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和社会,成为合群、合作、合享的一代新人。”[4]

  合育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 平和地对待自己,即人要不断地调适自己,具有一种平稳而健康的心理;(2) 谦和地对待他人,即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包容、宽和的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3) 谐和地对待社会,即要有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博大胸怀,与社会融为一体,而不是独往独来的“孤家寡人”;(4) 中和地对待世界,即要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心胸,关心自然,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命运。

  以上四个方面也是由此及彼、从低到高,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合育内容体系。“合群、合作、合享是前后衔接,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共同构成合育的一个完整流程。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之实施合育,也应该流程相继,常抓不懈。”[4]

  “生活·实践”教育除了加强学生的合育外,还注重校外资源的整合,诸如发挥家校合育功能,把家长引进学校,成为学校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成为学校的成长伙伴,学生成长的合伙人。

  (五)重视意商

  意商,也是“生活·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人的意志量度,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表现为毅力、坚持、吃苦耐劳等品质。也就是说,意商是与人的意志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人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如克服干扰、知难而上、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等等。意商与美国的Grit有着相通的共性。Grit可译为“坚毅”,但其涵义远比毅力、勤勉、坚强都要丰富得多。Grit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则提出了七项指标,认为它们是预示孩子未来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这七项指标分别是:Grit(坚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乐观态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好奇心)。

  意商,在“生活·实践”教育的生活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学者、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谈到造成人的失败,或影响人的成功的54个因素中,约有1/3的因素,是与人的意志状况不佳有关的。这说明,人的意志因素、人的意商状况,对一个人的成功的极端重要性。”[5] “生活·实践”教育提倡的意商,对于解决和克服当前孩子的“空心病”和“玻璃心”具有重要作用,是帮助孩子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的一味良药。

 

  三、“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实践

  (一)“三备三研”

  如何做好备课?这是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的既是常规工作又是重要工作。备出优质的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活·实践”教育以三备三研作为备课的工具,所有老师必须认真做好三备三研。何谓“三备”是指个人初备课、集体备、个人复备课;“三研”指的是研究课程标准、研究中高考考试说明、研究课程体系。这样的“三备三研”就为课堂的高效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能熟练掌握了三备三研,就像练气功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实现了全部知识的融合贯通,真正打通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大贯通,可以游刃有余的站在教材的顶端审视中高考和其他任何考试,这是“生活•实践”教育的秘密武器。

  (二)高效课堂

  高效是针对低效课堂提出来的。在日常的课堂中,大多数老师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课堂调动不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低效的课堂。而“生活·实践”教育的高效课堂是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独特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学生观方面,“生活·实践”教育认为80%的学生是优秀生、10%的学生是特优生、10%的学生是待优生,生活·实践教育的眼中是没有差生的;在学习内容方面,“生活·实践”教育认为80%的知识学生自学能会、10%的知识学生相互学就能会、10%的知识需要老师知道才能会;在课堂时间分配方面,80%的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展示、当堂检测时间,10%时间是老师精讲时间,10%时间是老师解决难点时间;在复习巩固方面,80%的时间自主整理错题和出试卷、10%时间做限时练、10%时间做提高题;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80%时间花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10%时间花在兴趣与特长发展方面、10%时间花在运动与健康方面。

  (三)双课程体系

  在“生活·实践”教育中,所有学段的课程设计都是双课程体系,这个双课程体系分为两个层级,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纵向的是指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横向的是指国家课程与该门国家课程的拓展课程,比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生活·实践”教育除了开设国家标准语文外,还开设绘本课程、快乐识字课程等;比如在高中,“生活·实践”教育除了开设国家标准语文,还开设了思辨式阅读课程,形成了国家标准化和学校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双师制

  在双课程体系下,“生活·实践”教育安排学科教师不兼任校本课程,即上国标课的老师是一个人,上校本课程的是一个人,两个老师并行上课,不交叉。“生活·实践”教育对两位老师进行独立的评价。这样就避免了上国标课的老师把校本课程的时间抢占了,使校本课程形同虚设,没有效果。独立评价两个老师,这样的好处是保证了校本课程有效的开设起来,与国标课程形成相互补充的效果,整体上推动学科成绩的提升。“生活·实践”教育提倡的双师制,除了在课程方面的双师外,“生活·实践”教育还主张充分利用“虚拟教师+现实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制,这是“生活·实践”教育智能化时代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生活·实践”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物联网、教联网、VR技术等,为课堂教学赋能增效。

  (五)学导合作单

  所谓学导合作单,是生活实践教育开发的一种融预习案、课堂任务和探究案、课后练习案于一体的“三案合一”的学生学习案,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生活·实践”教育提前编制好学导合作单,课前发给学生预习使用,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能上,小组检查预习不过关的课不能上;学导合作单人人过关,不过关的同学,老师要面批面讲,确保过关。最终,学生人人都收获成功。

  (六)自主学习体系

  “生活·实践”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拥有自主学习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优秀的学生都是自主学习力强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生活·实践”教育采取了六大自主学习项目,他们分别是:学习小组、预习单、错题本、思维导图、限时练、无声自习。其具体内涵是:

  第一,学习小组是“生活·实践”教育的基本学习单位,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人人都是学科组长,在班级学科班长的带领下,形成全班的学科学习的研究团队、监督团队、互助团队,最重要的是成为教师的若干个教学助手,帮助教师监督学情、督促作业完成、帮助错题订正等,减轻了教师精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学习小组是“生活·实践”教育最为看重的教学单元,因为“生活·实践”教育把班级的教学质量建立在学习小组之上,小组强则班级强,小组弱则班级弱。

  第二,预习单是“生活·实践”教育的学到合作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提前自主预习课本,完成预习单上的任务,由学习小组长签名验收,检查是否有效预习。这是课堂学习的关键一环。如果预习不充分的话,课堂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打折扣。

  第三,错题本。错题本是有效学习的工具。错题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盲点,只有整理出来反复多次的纠正,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生活·实践”教育要求老师对学生的错题本要每周检查一次,并进行批阅,确保学生是在真看、真纠正,确保学生的错题过关。

  第四,思维导图是学生学习真正理解的结果。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要在课本上圈画重难点,而且要画出本课的知识逻辑结构图或者知识树,帮助自己理解课本知识体系。

  第五,限时练。“生活·实践”教育在每节课的最后5-8分钟、每天的晚自习都配20-30分钟的学科限时练。“生活·实践”教育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作业考试化、考试正规化,因为考试时比做作业的注意力集中,做题效率也更高。这也是“生活·实践”教育训练学生的“做题感”“效率感”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经过平时的频繁考试,锻炼了学生考场心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大考中平稳发挥。

  第六,无声自习。无声自习是“生活·实践”教育生活实践教育的一大特色。自习课上,每一个学生不容许东张西望,更不允许抬头,自己只顾自己看书、做题。凡是被老师抓到不遵守这条的,严肃处理,写下保证书后再犯,家长领回家去反思,直至做到无声自习。这样的效果,才是真正的学习的环境。无声自习,有效保障了学生的高度的专注学习、聚精会神的学习、高效率的学习。

  “生活·实践”教育通过这些具体的自主学习项目训练,使学生在实战中学会自主学习,走向一个又一个知识高峰,最终实现成功。

  (七)弹性教学模式

  弹性学科是“生活·实践”教育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学习基础而进行的一种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根据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开展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育”,让跑得快的学生跑得更快,中等的学生变优,待优生提升。也就是说,“生活·实践”教育不是把每个学生变得相同,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加不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而“生活·实践”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每一棵苹果树结出更好的苹果,让每一棵香蕉树结出更好的香蕉,让每一棵梨树结出更好的梨子。而不是让苹果树结出香蕉,也不是让香蕉树结出梨子。“生活·实践”教育的弹性学科,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棒的自己。

  (八)教学质量保障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非常优秀、课堂教学非常精彩,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着的一个“悖论”。这个“悖论”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的落实工具,也就是说,老师讲得再好,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实、有效检查,那么,教学质量就成了一句空话。“生活·实践”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生活实践教育的“四清机制”,即大四清,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具体内涵是:堂清是在当堂完成本节课知识点的检测;日清是要完成当天所学知识的过关;周清是要完成本周知识的周测并完成错题过关;月清是每月组织一次月考,对本月所学知识的检测,并完成错题的过关。而“小四清”则是抓人人过关、点点过关(知识点)、题题过关(错题)、知识点思维导图过关。大四清和小四清相互结合、补充,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很多学校模仿我们的“四清”,但是最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问题就出在“小四清”没有抓实。

  总之,“生活·实践”教育的教学质量体系是一个从理念、计划、执行实施、反馈评价完整的闭环,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核心。大家平时看到的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没有收到效果,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质量管理的闭环管理。

 

  四、“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生活·实践”教育自2003年起先后走过了1.0版的阳光教育、2.0版的全人教育、3.0版的新人文教育,再到现在比较成熟的4.0版的“生活•实践”教育,前后经历了18年的时间。期间有众多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教育志士投入到“生活·实践”教育的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一起实验,一起探讨,一起总结,一起分享,在周洪宇的引领下,“生活·实践”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们推动着“生活·实践”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而“生活·实践”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区别是“生活·实践”教育有比较成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而且是符合未来智能化社会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体系,也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精神是一致的。而且,“生活·实践”教育有着自身的特色保障体系:

  (一)学校管理哲学是教学质量的理念保障

  在“生活·实践”教育中,学校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学校哲学基础上的。学校哲学是学校管理的指路明灯,也是学校管理之魂。它让学校管理者循着“智慧之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生活·实践”教育的学校哲学,主要有管理工作哲学、德育工作哲学、教学工作哲学、家校工作哲学、行政后勤工作哲学等,学校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计划都必须以学校哲学为指针,否则,工作做起来就会呈现出碎片化、表面化,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不能够匹配,最终给学校工作带来阻力,甚至负面影响。

  (二)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是制度保障

  “生活·实践”教育主张学校要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以民主、法治、效率为核心,以人为本,以奋斗者为本,提高学校的运营效能,增强学校服务师生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在学校治理中,学校构建以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自治委员会等治理结构,让校长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充分发挥教师领导力、学生自治力、家长参与力,让学校中的教育主体,人人都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把学校的围墙打开,实行民主治校。这是“生活·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激情德育是思想保障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德育的核心是人的成长,点亮人的心灯,激发人的成长愿望。“人在世界中生活,其实就是如何活出一个精彩、美好的“我”来。所以,存在就是绽放,生活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生活起来,在生活中绽放出来(existence,绽出、站出)。”[6] 学生要想提升成绩,首先要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生活·实践”教育认为,激情德育是学校的精气神,是学生的加油站,更是学生成长的发动机。只有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学生的纪律意识强了,学生才能聚焦在学习的行为上来。“生活·实践”教育激情德育从学生起床开始到学生晚上回寝就寝,贯穿于学生的一天。诸如,早晨的激情跑操、大课间的激情体操、课前3分钟的激情演讲、下午课前的激情班歌、晚自习结束前的反思总结等等,都是“生活·实践”教育每天激情德育的具体实施。“生活·实践”教育还有每月的四大激情主题活动: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每月一次的读书汇报会、每月一次的小组展示会、每月一次的家长讲坛,都给学生注入了心的力量。“生活·实践”教育还有一年的四大激情节日,诸如50公里远足暨礼孝文化节、科技创新节、体育美食节、读书暨艺术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能力。

  (四)激励是保障学生保持旺盛战斗力的法宝

  激励是保障学生保持旺盛战斗力的法宝。“生活·实践”教育在校园内处处可以看见学生的头像、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学生自己的名言,特别是在明显处可以看见小组团队、班级团队的晋级图片,以及各种“星级人物”的照片。另外,“生活·实践”教育还成立学生银行、学生基金会、学生超市、再生资源公司等“山寨”公司,让学生自主运营,与学生激励形成配套的机制,为学生的激励做好服务工作。诸如,学生银行发行校园币,学生获得进步或做了好事,老师会授予相应的校园币,学生依据校园币,可以到学生超市兑换一些学习用品,也可以集聚起来,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参与学校暑期组织的“带着课本去研学”项目。总之,“生活·实践”教育的激励是从学生的内心的兴趣出发,“激”在行为上,“励”在内心处。

  (五)行政后勤保障

  打仗靠的是后勤,学习同样靠的是后勤。没有行政后勤的充分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非常困难的。“生活·实践”教育坚持认为,行政后勤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中明确行政后勤的领导的绩效中有30%的部分是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挂钩的。这样就保证了行政后勤的人员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中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应付。最终,“生活·实践”教育打破了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孤岛现象”,大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有力、有效的聚焦了学校的中心工作。

  综上所述,“生活·实践”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发展策略,不仅顺应了国家育人方式变革的大形势,更与智能化社会、智能化教育的发展向适应,是一种绿色的质量体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体系。“生活·实践”教育也必将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及理论探索做出自身努力,将会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也正如“生活·实践”教育提出者所言:“基于‘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专业研究、实践导向’的理念,构建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教育学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障。”[7] 可见,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教育也必将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