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旭 | 论新时代师范大学内涵建设的三个“基本点”



( 程光旭,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内容展现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蓝图清晰可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事业踏上了新的征程!结合大学办学现状,仔细研读总书记讲话精神,吃透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内涵,因地制宜地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无疑是大学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深有感触。笔者认为: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理念深刻、紧扣时局,是新时代大学开展内涵建设,提高大学办学品位,激励大学各级管理人员改革斗志的一面旗帜。讲话中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当前师范大学而言,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师教育在更高的标准上进行改革创新?如何围绕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推进各项教育事业快速质量提升?如何把正教育改革的航向,让教师教育事业在变革中回归初心、回归正道、回归良知?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思考和实践。师范大学是国家教师教育事业的母机,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领航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发源地,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办好师范大学,持续提高师范大学的办学品质,对全国教育改革事业大计而言意义非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结合总书记讲话学习体会,笔者认为:当代师范大学在建设中应该精心做好“三件事”,即落实“党领导教育”的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深度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全力提升师范大学教育工作的品位,为全国教育改革大局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理念支持与动力支持。

  一、牢固树立“党领导教育”的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谈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论断是新时期党的教育领导思想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我党高度重视人民教育事业的见证,是党在教育事业上日渐成熟的体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是国之根本、民之根本、党之根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教育事业作为“党之大计”这一论断的做出,不仅仅是我党全力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志体现,更是基于对新时代教育工作任务的全面梳理基础之上。总书记谈到,我国教育工作的五大任务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每一个目标都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独有功能的体现。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精神需要的地位飙升,大中小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享有优质教育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尤其是在当代,教育不仅是惠及民众的一个民生工程,更是一个凝心的精神工程,一个人才资源开发的育人工程。当下,教育事业日益走向各项社会事业的中心地带,时刻处在国民的聚光灯之下。在此形势下,教育工作发挥作用的空间空前开阔,用武之地日益开阔:做好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有利于凝聚民族心灵,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新人,有利于开发人才资源,有利于为人民创造满意的教育服务。在这种形势下,把教育事业提高到“党之大计”的至高位置上来,有利于我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更好地实现立党、建党的宗旨,确保教育事业发展走在一条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的健康轨道上来。

  兴国必先育才、育才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党,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科教兴国、教育先行,中国共产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党不仅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为教育事业充当开路先锋,要用专业的眼光来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带领全体教育工作者为创造最美好的教育事业而不懈奋斗。因此,教育作为“党之大计”,其根本内涵就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增进党领导教育事业的能力,切实把人民的教育福祉视为全党的奋斗目标。进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讲话中,习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就体现为“九个坚持”,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所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教育作为“党之大计”的重要内涵之一,二者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可推导性。中国教育事业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教育事业之一,它最需要的是全局意识、大局眼光、战略思维,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立场、更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事业重大意义,驾驭教育事业的复杂局面,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再造奇迹。

  就中国师范大学而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不断加强并创新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方式,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激励广大师生,用党在新时代的丰功伟绩鼓舞他们争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守护者与开拓者。尤其是在当前,师范大学应该做好三件事,真正将“党领导教育”的理念与准则落到实处:其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用组织制度保障党对师范大学全局的掌控能力;其二是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师生;其三是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培养党委干部的教育理论修养,坚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来引领师范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党组织对教育事业的掌控力与主导力。

  二、拥抱立德树人的初心,坚持把育人工作融入到高校教育事业的每一个细胞中去

  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育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育人,这是习总书记本次讲话的要旨所在。育人问题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是人的价值倾向引导问题,正确、科学、先进的价值观能够让育人工作变得更加精彩、更有意义。在历史上,党统领育人工作全局的抓手就是教育方针,我党教育方针不变的内核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有德之才、有用之才,努力造就一大批“拥护社会主义、有终身奋斗之志”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在当前,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育分不育人”的现象,存在着“重才轻德”的现象,导致了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四处蔓延,向师范大学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强调立德树人的初心,回归教育工作的根本,坚守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是校正当代中国教育不良偏向的一把利器。

  相对基础教育而言,师范大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在全面弘扬立德树人精神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上梁不正下梁歪”。毋容置疑,师范大学育人工作的成效对全国教育事业的波及力、影响力与辐射力是空前的,育人工作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发展大计的实现。如果一所师范大学不能教给师范生高尚的精神、纯正的教育精神,不能教给师范生科学的育人艺术,不能在师范生教育世界中播种下一粒“立德树人”的教育良种,其对全国教育事业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甚至还可能危及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办学实践中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用自己的身体、行为、语言来表达师范精神,创造性地回应总书记立德树人的要求,对于提高未来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与能力意义明显。

  在新时代,师范大学的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弘扬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必须善于灵活地将育人工作渗透到一切学校工作环节,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中去,悄然无痕地渗透到一切学校工作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去。例如,在学科体系设计中用育人的主线贯通,在教学体系中突出“教育性教学”理念,在教材体系研发中强调育人教育资源的集成,在管理体系中全面落实“管理育人”的要求,等等。只有把育人意识与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细节有机融合,育人工作才可能做到精细化、深刻化的水平与状态。换个角度看,立德树人是教师教育事业的灵魂,而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立德树人”灵魂赖以附体的对象,用鲜活、多变、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来承载立德树人精神,将之具体化为生动可感的育人实践,正是师范大学提高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将“三观”教育融入学校工作细胞的结果是一种“盐融入水”式的大学育人新样态的形成。借助这种“盐融入水”式的价值观教育,师范大学就可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就出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公费师范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增进师范生育人意识、育人自觉、育人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师范大学在新教师培养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育德为先”“立德立人”“育人重于一切”的理念,创造性地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所有教师培养工作的环节与细节中去,确保师范大学向社会输出的是有素养、有内涵、有梦想的“四有”好教师。

  三、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持

  育人是学校的首要工作,这项工作的直接担当者就是教师,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撑起学校育人大业的脊梁,而“高素质教师”的首要资格就是其纯正的师德风范与高洁的师德修为。师德是教师之为教师的根本,是教师的从教、立教的必备资质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师范大学教师,他一定是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好教师,一定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师范大学中,教师的优良师德不仅是提高自己教育质量、育人效果的必备条件,更是一部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生动教材。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关于师德品质提升的许多观点对于师范大学深入推进师德建设工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用“心”从教是教师师德的内核。师德建设是一项人心培育、人心转变、人心塑造、人心升华的工程,师德建设的最终使命是促使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精心从教,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职业幸福之源,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正是如此,热爱教育事业的定力强弱是区分教师品质的一个关键指标,是遴选好教师的首要标准,进言之,能否对教师事业一直保持一股热情,能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能否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决定着一个教师的职业前景与未来。心系教育事业,心怀祖国民族,做一个让大学生称心、放心、舒心的好教师,是师范大学对教师师德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其次,师德建设应该帮助教师守住道德底线。如果说热爱教育事业的定力为教师创造着师德表现的上线,那么,教育法律法规则在为师德师风划定着红线。在当前,高校教师触碰师德底线现象时有发生,作风迷乱现象时隐时现,它们成了中国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影响了高校教师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高洁形象,对高校育人工作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形势,坚决利用法律手段对教师队伍进行一次“清洗”,用“师德一票否决”制来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同时,师范大学的必须铭记自己的育人使命,教育教师坚守师德的红线,维护教师职业的声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堪为师范生人格楷模的好老师。在师范大学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智慧的启蒙人、价值观的领航人,都是未来教师的教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师成长环境,是一所师范大学大学各项事业腾飞的坚实支点。为此,师范大学必须清楚自己作为教师教育母机的特殊地位,必须高标准、高要求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自觉建立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的监测体系,构建教师师德的“防火墙”,真正将师范大学建设成为高尚教师成长的摇篮。

  总之,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师德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石,而坚持党的领导是师范大学育人工作、师德建设工作的坚强后盾与有力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师范大学师生只有深入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现状,创造性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学校育人工作才可能在持续变革、与时俱进中焕发生机、结出硕果、不负众望、赢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