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刍议



( 陈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8 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首当其冲地就是要坚持并不断形成系统而科学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的。同样,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我们对中国教育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以及理论发展的积极体验,是对教育理论的信任和认可,具有政治性、历史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包容性,是教育工作者在社会时代变革的大潮中既能保持教育独特性又能积极应对世界挑战的教育信念和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倡导中国话语的素质教育理论、涌现扎根中国的先进教育思想等。

  一、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原点就是坚持和创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关于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判断,既有毛泽东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又红又专’、青年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工农兵学商学要成为‘社会多面手’”的要求,也有邓小平塑造的“四有”新人的思想,既有江泽民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也有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命题,更有习近平倡导的民本情怀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显然,基于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壮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石。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目的、功能,以及德育、教学与课程、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有了基本的认识,形成了基本共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其历史的起点和终极意义上,就是把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尺度,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倡导中国话语的素质教育理论

  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具有爱国情怀,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坚持素质教育,就是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基础性的特性。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中国所独有的,我国“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重知轻能、重少数轻多数、重选拔轻普及、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提出的,其重点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事实上,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质是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途径,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从PISA成绩优异表现到英国组团来上海取经再到中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被邀请到英国基础教育课堂讲授课程以及8000所英国小学在数学课堂采用“中国模式”等等,都充分地表现了中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在国外也越来越有市场。用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的话说,他们是来中国取经的——“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素质教育这一特定概念是中国对全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做出的伟大贡献,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以此作为推进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

  三、涌现扎根中国的先进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深厚,涌现出了孔子、韩愈、朱熹到蔡元培、晏阳初、黄炎培、陶行知、徐特立等一大批教育家,产生了《学记》、《师说》、《教育独立议》等世界教育名著,培养熏陶了无数仁人志士。中国教育思想秉持大教育观念,重视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育人为本,尊师重教,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础训练、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特别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诸多教育思想和鲜明的本土特色教学实验。

  在教育思想方面,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五育并举”等思想、梅贻琦的“大师大楼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陶行知的教育改造运动以及人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理念等都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其它革命老区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其理论与思想对建国后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教学实验方面,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顾泠沅的青浦教学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主体教育实验、主体间教育实验、生本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马芯兰教学法”、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都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验的“本土创造”,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的贡献,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经验。

  四、建立中国教育理论话语权体系

  “话语权”是话语权利、资格和影响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是学术共同体在与之相关的学术界中的影响力和支配力。[]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话语权的表达与实现处于边缘状态,言必称西方,对西式教育顶礼膜拜,铺天盖地的都是外来的教育概念、教育术语等,这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中国教育理论话语权体系的实现,最终要通过理论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政策话语体系、制度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的建构来实现。“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包括概念、范畴、表述、词汇等。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表达,对于科学表达某种思想理论体系和增强传播力、竞争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用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教育实践、中国教育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新气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教育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别是要立足在中国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上,深入理解中国国情特征,提炼出契合中国教育特征的概念、框架、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教育发展实践,形成既能被世界认同的学术标准和影响力,又能契合中国性质和特色的教育理论话语体系。

  五、坚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开放包容思想

  2015年9月28日,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二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三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五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开放包容,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理论的责任与使命担当。教育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面向,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教育,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借鉴不断提升水平,通过国际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事实上,中华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日益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坚实理论基石。坚持中国特色并不排斥世界经验,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在融入世界中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性,在坚持中国特色中体现世界的多样性,认真对待中国特色和世界经验的关系,有助于不断坚定教育开放。在教育开放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合作共赢”。以2016年为例,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来自韩国、美国、泰国、印度、俄罗斯等5国留学生超过14万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积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当前,中国教育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稳步走向世界、正在以更加创新的模式拓展合作之路、正在以更加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教育理论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