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生部长主旨发言,达成《北京共识》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闭幕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于2019年5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开幕式上,孙春兰副总理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10余个国际组织的约500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并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共识》。

  此次大会有哪些主要内容?产生哪些成果?

  大会举行期间,在“通过人工智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新兴政策与战略”主题的部长论坛环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为题做主旨发言,分享了走向智能时代中国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回望中国教育“走过的路”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站在智能时代的门口,陈宝生在发言中回望中国教育“走过的路”。他指出,中国积极发展更有保障的教育、更加普及的教育、更加优质的教育、更加开放的教育,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群众有更多受教育机会,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更多国家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面向智能时代,盘点中国教育“探索的路”

  陈宝生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随着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又相继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对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规划,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面向智能时代,盘点中国教育“探索的路”,我们努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实践空间,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撑,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持。

 

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

  陈宝生指出,走进智能时代,中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思考如何走好“未来的路”,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

  一是普及之路。要把人工智能知识普及作为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基本的意识、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素养、基本的兴趣,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

  二是融合之路。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起教育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对接对话机制,将产业界的创新创造及时地转化为教育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多更优的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设施。

  三是变革之路。要发挥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终身在线学习中的作用。

  四是创新之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力量,深入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探索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

  大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田学军、钟登华分别参加了相关活动,他们都说了哪些观点?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公平性、包容性和透明性”为主题的全体会议环节,做主旨发言,与参会人士交流和探讨了教育扶贫话题。

  孙尧表示,教育扶贫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使命,中国教育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扶智育人教育脱贫攻坚行动,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制度体系,着力实施补短兜底的教育扶贫工程项目,着力落实精准到人的学生资助体系,着力推动量身定制的教育扶贫倾斜政策,着力探索“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贫路径,全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

  孙尧表示,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主席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扶贫”,持续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方式,提升教育脱贫攻坚精准度,加大教育脱贫攻坚力度,巩固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在闭幕式致辞中提出,人类正加速迎来、日益走近智能时代,新情况新课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国际社会采取负责任态度、坚持人文理念、秉持合作精神。此次大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成果超出预期,关键在于与会代表展现出了坚定的责任担当、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积极的合作精神。

  田学军表示,中国愿意进一步密切与教科文组织和广大会员国合作,落实《北京共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携手共建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现代化教育,为全面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在“展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未来”为主题的主题会议环节,做主题发言,分享了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动智能教育发展的认识与行动。

  钟登华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教育的进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从而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提升信息素养、推广智能学伴、构建智能化校园、改革评价方式、促进交叉融合等方面开始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探索。

  钟登华表示,智能时代的中国教育发展,将呈现几个新特征:教育改革创新将注入人机协同、共创分享的新动力;教育科学研究将进入交叉融合、集智创新的新阶段;教育发展目标将聚焦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新标准;教育治理体系将面临社会伦理、数据安全的新挑战。他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引领下,共同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分享发展经验和创新成果,为实现全纳、公平、可持续的优质教育,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贡献力量。

  会议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主要内容有哪些?

  《北京共识》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

  《北京共识》强调,要将人工智能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作为构建终身学习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健康状况、不分社会或经济地位、不分民族或文化背景、不分地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和学习机会。

  《北京共识》倡议,要支持对与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战略和实践,以期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国际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