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教授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教育学名录



  【编者按】3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研制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年版)》正式发布。教育治理与智库研究院院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入选教育学重要作者。

  该榜单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系列继2016年首次发布后的第二次发布,根据作者转载数据和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883名作者最终入选。从转载的角度反映了2016年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为突出、较为活跃的学者群体。

-教育学重要作者-

鲍威 曹永国 褚宏启 范国睿 冯建军郭华 郭元祥 贺国庆 侯怀银 黄兆信姜大源 姜勇 蒋凯 靳玉乐 柯政 劳凯声 乐传永 李家成 李立国 李兴洲刘宝存 刘奉越 刘丽群 刘庆昌 刘铁芳 刘晓东 刘云生 龙宝新 卢晓中 马莉萍马陆亭 欧阳忠明 潘洪建 任友群 申素平沈红 石中英 史秋衡 宋亦芳 眭依凡檀慧玲 田正平 吴峰 吴雪萍 项贤明肖凤翔 肖磊 谢莉花 谢维和 徐国庆徐继存 阎凤桥 阎光才 杨东平 杨清杨小微 叶忠海 余清臣 袁振国 张斌贤张学敏 张应强 赵德成 赵蒙成 钟秉林钟启泉 周彬 周海涛 周洪宇周建松 朱季康 庄西真(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名单来源: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

 

教育学 | 周洪宇教授2016-2019年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作品简介

  1.五四时期杜威访华与南京高师的关系考察

  来源期刊:《高等教育》 2019年09期 作者:周洪宇/李永 原发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0193期

  内容提要:五四爱国运动前夕,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作为新知识界的嘉宾被隆重邀请到中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两年访华之行。杜威所宣传的实用主义学说,因内容精深、适合所需、易于接受而成为流行于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的一股热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为负责邀请的三大教育机构之一,因郭秉文、陶行知等学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杜威的师承关系,他们参与邀请、广为宣传、积极筹资、译述陪伴,可谓出力颇多,使杜威的访华之行卓有成效。反之,杜威以南京高师为南方重要活动基地,通过参观考察、讲演问答、系统授课等方式为南京高师成为东南学术重镇添砖助力;如从长远来看,更是深度传播了实用主义,广泛联系了欧美学者,有效推进了国际交流,为南京高师以至东南大学成为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学贡献频多。

  2.学前教育的两难选择与政策建议

  来源期刊:《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 2019年02期 作者:周洪宇/周娜 原发刊:《教育发展研究》 2018年201815期

  内容提要:学前教育是否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当前社会上和学术界对此问题争议颇大。该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教育产品属性、教育权归属、教育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系统决策行为。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出发,本文剖析了学前教育产品属性、学前教育权、学前教育公益性、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等相关问题,得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暂不宜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改革的重点在于强化政府主体作用,构建平衡国家与家庭教育权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3.身体、隐喻与教育:教育史研究中的具身视角

  来源期刊:《教育学》2018年03期 作者:周娜/周洪宇原发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20174期

  内容提要:具身视角的教育史研究是对教育史面临新问题的回应,为教育史提供了新理论与新方法。作为一种理论,具身观强调历史研究中身体的在场性与参与性,挑战“离身”教育史学的认识论研究范式,推动教育史研究的“身体转向”。在方法论层面上,具身观不但向教育史学者提供思考教育历史及其变迁的新视角,同时为话语分析、隐喻等方法在教育史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关注情感,则是具身视角下教育史研究的应然之态。具身观沟通了教育身体史与教育情感史,推动教育情感史由“治理研究”视角下情感史向关涉身体的“情绪史”推进。

  4.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来源期刊:《教育学》2017年06期 作者:周洪宇 原发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20171期

  内容提要:以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目的观的具体体现。在注重培养能力的21世纪,重温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在原则、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可为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提供诸多启示。文章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当前我国实际出发,结合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尝试提出一种“学生核心素养”的假说,供教育界讨论。

  5.论教育身体史的学理支撑

  来源期刊:《教育学》2017年01期 作者:李艳莉/周洪宇原发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20164期

  内容提要:教育身体史的提出,既是教育史研究不断走向关注人及其生命体验的需要和追求,也是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已有成果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些学科给予教育身体史研究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对“身体”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明确教育身体史研究中“身体”的本质和属性,有助于人们跳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模式,对教育参与者形成全方位的整全认识,在书写教育身体史时以材料“体知”其真实感觉和感受,以“身体”为根基还原对教育参与者的真切生命关怀,最终书写“人”和“人身体”在场的教育史。同时,这些学科的不同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关于身体的划分,又可为教育身体史研究参考。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史研究领域,吸收和借鉴各学科身体研究的资源,应是教育身体史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6.新加坡教育治理体系探析

  来源期刊:《管理科学》2017年01期 作者:刘训华/周洪宇原发刊:《比较教育研究》 2016年201610期

  内容提要:新加坡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为其成为高度国际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教育治理的内容和理念值得关注。新加坡教育治理总体特征是政府强势主导、社会积极配合、民众有效参与。精英教育是其总体内核,效率优先是制度运行的重要特色,逐层竞争制是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是英式现代教育与中国考试传统的有机融合。新加坡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新加坡通过各种类型政府奖学金等方式构建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国民教育资助体系,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倾斜于精英教育,包括对国际学生的培养。由于教育类型与层次的交互性差,该治理体系易导致阶层固化、缺乏活力。

  7.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来源期刊:《教育学》2016年09期 作者:周洪宇 原发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0163期

  内容提要:学术话语体系乃是一个时代学术面貌及其走向的真实映照,也是事关学术生存发展命运的核心问题。基于教育史学科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学科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及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提升中国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应该从中国教育史学科中固有的学术取向、知识系统、理论范畴、学术词语等方面入手,坚持立足时代场域关注教育现实、立足中国实践着眼学科未来、立足本土资源放开学术胸襟、联合两岸四地共建学术家园等基本路径,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史学术话语体系。

  8.国际教育史研究取向与趋势及其启示

  来源期刊:《教育学》2016年07期 作者:周娜/周洪宇原发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20161期

  内容提要:作为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育史学术组织,国际教育史常设会(ISCHE)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国际教育史学。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迫切需要走向世界,而国际教育史学大会作为一扇中外教育史学交流的窗口在此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标志着国际教育史研究的取向及趋势,对我国教育史学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9.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取向的三次转换

  来源期刊:《教育学》2016年01期 作者:李忠/周洪宇原发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20154期

  内容提要:以第一本中国教育史著作问世为标志,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取向出现了三次转换:即在借鉴中形成的包括实用主义、实证主义、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多元取向;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形成政治主导下的“革命史”取向;改革开放后,在恢复重建中,开始形成以唯物史观为主的现代化、叙事、活动为内容的一元多线取向。不同取向的教育史研究各有优劣,互相借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基本形态,服务于构建符合历史的、属于中国的教育史学的目的。

  (转载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