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
“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来自山东、河南等省的地方性院校的学生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学生在致电本报记者时说,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学校的学生“特别能考研”,连许多本校生源都被甩在了后面。近段时间,记者接到全国几所重点高校的师生来电,他们都反映了类似的现象和困惑。
一位导师还特别指出在这些生源中存在的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希望记者能关注这一考研现象,以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二的孙晓霞,毕业于河南师大,据她介绍,当年考研时,130名毕业生中,有90多人报名考研,其中50人报考北师大,结果有十几人被北师大录取,而且多在教育学院。(中国青年报)
观点:“考研基地”是高教怪胎
考研热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普遍严峻,一些所谓“考研基地”学校为学生考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实质是地方普通高校对就业困局一种无奈的“突围”之举。然而,当考研一旦在高校成为全民行动,大学本科生成为考研机器,将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它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科研人才为主的。当研究生院被大批来自“考研基地”的考生通过死记硬背和“考场宝典”敲门而入,当考上北京的研究生被来自“考研基地”的考生视为到了“人生最理想的境地”,这绝不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件幸事。另一方面,本科阶段的学习原是用来为大学生打造全面综合素质的,“考研基地”的学生却在本科期间对考研之外的事情一概不管,无疑对他们今后的治学及职业生涯不利。
其实,“考研基地”的形成,未必就是学生或学校的错。一些被称为“考研基地”的地方普通高校,客观上也改善了学习风气,提升了学校和学生形象。高中生踊跃报考这些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考研基地”的不断涌现,绝对不是正常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形成的一个高等教育怪胎。而如果我们不对高校的研究生选拔和培养机制进行改革,社会上对于人才和学历的错误观念不能得到扭转,那么在今后,这个怪胎只会越结越大。(新华网)
凸显地方高校办学困境
华中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说:“我们不能单纯地批评、指责地方院校的这一行为,国家应该为其创造更好的办学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他指出,长期以来,政府对重点大学“锦上添花”的工作做得太多,为一般地方性院校“雪中送炭”的工作做得太少。在周洪宇教授看来,地方院校的办学条件远远不如重点大学,而且大都不在大城市,也难以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国家支持,它们选择有规模地组织学生考研,正凸显了这些院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
“国家加大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能使一般院校看到希望所在,从而会更加注重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而非大规模地组织考研。”周教授说,一所学校能有几个很出色的学科,会提升该校的地位和影响,从而能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周洪宇教授强调,高等教育的指挥棒应该向学科倾斜,同时在政策层面,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和评估,鼓励办出在各个类型和各种层次上的名牌大学。
他很赞同2004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的评估,“而对高校一刀切的排名只会加剧学生往少数重点高校挤,并会扩大地方院校与重点大学间的不平等竞争”。(中国青年报)
“考研基地”何错之有
从教育理念上,应该打破“一考定终身”对人的桎梏;从个人的发展来看,也应该承认普通院校的学生要求改变命运的合理性。中国教育环境的不公平是一个客观而严峻的现实,自然也带来了人与人在相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一般来说,重点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通常要比普通院校好得多。可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他们,往往反倒考不上本校本院本系本专业的研究生,究其原因,与其学习动力大有关系。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动力。重点院校的学生无论是留学还是就业,机会都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多出许多,因而他们个人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是很普遍的。相反,那些普通院校的学生,自打进校门开始,很多人就抱定了考研究生的目标。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们的努力程度,比许多重点大学的学生要坚韧得多、刻苦得多。在教育不公平的大环境下,对这些凭个人奋斗重新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的学生,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另外,“考研基地”的出现,是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同样不应当非议。
已经举办过两届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大学不能只有一个标准,而应该是多层次的。并非所有方面都一流才可以称为“世界一流大学”,既可以有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有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向研究型大学输送人才的大学,还可以有以培养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学院、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社区大学。
“考研基地”是应研究生考试市场需求而生的产物。这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花费大量心血在研究生考试制度、考试题型、训练方法、应试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营造了适宜争考研究生的环境氛围,从而保证了学生在研究生考试中极高的“命中率”,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独树一帜的“品牌”。“考研基地”的出现,不应该看成是这些学校的过错,恰恰是他们应对市场取得的巨大成功。
本末不能倒置。如果要非议什么,只能去追问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而不是“考研基地”应不应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