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留才:将课后服务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要想把中小学课后服务真正做好并非易事,需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广大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办教育的理念需要重建。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待这一举措,才会抱以积极的态度。同时,全社会都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关心和支持教育,而不是将学生扔给学校,将教育扔给学校。

  第二,原有制度设计需要调整。“延时放学”的课后服务究竟延多长,教师的课后服务能否纳入绩效,学校教学场所可不可以出租,经费补助标准及渠道如何等,都需要配套设计。

  第三,协同推进机制需要建构。地方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深入研究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相关评价制度。学校要自觉担当、落实举措,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

  第四,特殊学生群体需要特别关注。在课后服务工作中要加强审核,建档立卡,分类施策。要重点针对留守学生、孤儿、残疾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的特点,优化、细化、实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采取个性化课后服务举措。

  第五,课后服务生态需要引导。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有利于治理有偿家教和减轻广大家长的经济负担。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一定会影响校外教育机构、学习辅导站以及小餐桌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舆论引导,同时需要学校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第六,课后服务资源需要整合。课后服务不是集中教学,学校要将课后服务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深化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与关爱保护留守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社区以及特长家长的资源优势,丰富、拓展和整合课后服务资源,创造出更多适合学生的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