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有一个充满诗香的班级——采芹班,班名取自《诗经·泮水》。采芹班一届又一届学生都享受着学习诗词的乐趣,他们吟诗、唱诗、背诗、写诗,在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一切,源自富有趣味的“小诗词”课程。
“小诗词”课程紧紧抓住一个“小”字。
首先,“小诗词”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小学生。有的教师面对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问题时,往往会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认为小学生只要会背诵、会默写诗词就可以了;二是要求小学生逐字逐句讲出古诗词的意思,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这两种观点让教师在教学时都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变成了储备古诗词的“硬盘”,没有温度,没有热情。
教师实施“小诗词”课程,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有兴趣学,在背诵默写的知识与技能之外,探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这种达成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业成长有一定积极影响。
其次,“小诗词”课程的选文源头是小生活。小生活就是小学生的小人小事,这是在说小学生的生活基础。小学生的生活基础有哪些?最基础的是一个字——玩,即游戏。玩,不只是小学生的天性,而且是人类的天性。
那么,小学生玩什么?我们不妨在古诗词中找一找: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像小大人一样坐在那里“学垂纶”,垂钓玩;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小牧童一边放牛一边唱歌,还要捉蝉,还是玩;还有放风筝、剥莲蓬、采莲子等,在小孩看来,甚至有些简单的劳动都有游戏的成分。
因此,在“小诗词”课程里,“我的游戏”就是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中,貌似学生都在学以前的小孩怎么玩,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的主题中快乐学习。此外,小学生都喜欢过节,于是我设计了“我的节日”这一主题,让小学生好好过节;有的小学生喜欢亲近小猫、小狗、小青蛙,就设计了“我的动物”主题,让小学生好好亲近可爱的小动物。于是,“小诗词”课程便以小学生的小生活为主题,构成了我的节日、我的花草、我的动物、我的游戏等,将相同主题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让学习变得立体,变得有趣。
再次,“小诗词”课程的创新形式是小跨越。我将古诗词与美术、音乐、手工等学科在同一主题下进行融合,给学生以立体、全面的主题式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们统整了“小诗词·蝴蝶”主题,将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古文《庄周梦蝶》、现代诗《大蝴蝶》、美术《蝴蝶涂色》、系蝴蝶结等内容相融合,让学习充满乐趣和动感。
“小诗词”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活动为辅,多渠道进行。
课堂教学主要借助语文课和校本拓展课两个阵地。语文课每个单元学习都有古诗词,而我的校本拓展课就是以“小诗词”命名。在课堂学习中,我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同时运用吟诗、唱诗、舞诗等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次,我带领学生在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进行综合素质训练。下午是学生们学习画手帕的时间,基地的美术教师教学生们在纸巾上画各种图案。学生们把纸巾两次对折后,在最上层的纸上画好花草蜂蝶、星月山水,然后一展开就成为一方美丽的手帕。
我坐在一旁,忽然想起了元朝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做一首题画诗岂不是正应时应景?于是,我请美术教师留一点时间,与学生们说了我的想法,“我们今天要过过题画诗人的瘾,每个人说一句就可以。”学生们跃跃欲试。我挑选了几张画着动物和植物的“手帕”,让大家看看上面画的是什么,画面是什么样的。冯帆看到是自己的画,第一个说出“蝴蝶翩翩纸上飞”;随后,刘星宇指着另一幅画说“蜻蜓点点……”话没说完,又指着另一张画着太阳的“手帕”说:“两幅画放在一起吧——蜻蜓点点映余晖。”在这样的联句中,学生们既收获了画画的喜悦,又体会到了为画题诗的乐趣。
我把学生们迸发出的诗情画意填进《鹧鸪天》的词里:“彩蝶翩翩纸上飞,蜻蜓点点映余晖。几支绿荷留红鸟,婉转一啼入春闱。初试墨,望人归。心思不减画芳菲。形容只为侬消瘦,月落夜深雨微微。”填了一阕词,学生们别提多自豪了。这样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古诗词背诵与适当创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更要有属于自己的课程。我们不仅要为古诗词的教学而思考,也要为学生而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诗词之心的中国人,把诗词的美好过成一种生活,这也许就是“小诗词”课程出发的原点和向往的归宿。
(作者单位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