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心健康应是教改题中之义



  新学期开学之初,上海市初中生接连跳楼自杀的消息让闻者唏嘘不已:2月14日,15岁初二学生卢某的尸体在上海市某小区的草丛中被发现;2月15日,年仅14岁的上海市初一学生赵某某从小区高层跳下身亡;2月16日,一名初二学生从学校5楼跳下,经救治已暂无生命危险。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媒体上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共计79例,其中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更让人心忧——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据悉,全国13个省份约1.5万名学生参与了调查。

  每次在学生自杀悲剧发生时,舆论都会发出“谁之过”之类的质疑,各方的“检讨”也十分深刻,如分析家庭教育的问题,呼吁家长不要逼孩子学习,要给孩子快乐成长的空间;分析学校心理教育的问题,认为现在的学校缺乏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孩子的生命意识淡漠,经受不起挫折;分析应试的问题,指出是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被规划、被管理,被学校、老师设定的学业目标“压制”,使学生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与意义。

  可是,这些反思多在走过场,或者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生命当回事。在象征性的反思之后,没有任何改变的实际行动。有的地方,学校、家长把“弱肉强食”的竞争观灌输给孩子。这是比孩子自杀更可怕、更扭曲的社会教育生态。关注孩子自杀问题,必须有实际的行动。有多少父母因周围有自杀悲剧的发生,就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大家所见,家长还是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名校,逼迫孩子学习,“狼爸”“虎妈”在现实中受到热烈的追捧也是明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教育部曾经以“开学第一课——生命教育”的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这之后,生命教育没有在中小学校内长期推进。最近,全国各地很多高中都在举行“高考百日誓师”,让学生高呼口号,给学生“打鸡血”。如果真重视生命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当叫停这类过于强调竞争的“誓师”。

  对于心理教育,教育部在2012年要求各地中小学和广大教师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但对于心理教育的前景,舆论普遍不乐观。原因在于,学校追求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这种办学导向已经造成教师群体有心理问题。与学校教育的这种情况对应,很多家庭也陷入严重的教育焦虑中,孩子的成绩表就是亲子关系的晴雨表。

  为了孩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有关部门、学校和家庭应该各司其职,真正行动起来。客观而言,只有整体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教育观、成才观,从重分数走向育人。因此,推进教改是防范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发生的根本措施。而在教改尚未彻底推进之前,学校、家庭有必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做力所能及的改变和调整,减少应试对孩子的伤害。或许,家长多给孩子一点自主空间,学校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孩子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