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意见》的印发将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也意味着高校将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4月7日 《人民日报》)
所谓的“放管服”是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既是去除高校行政化的有益探索,也是高校走上恢复学术至上道路的必须追求。从高校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它更是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严格意义讲,就业难并非完全怪罪于经济发展,而是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氛围过于浮躁。且看师范院校办起了经济学、农学院办起了机械制造专业,这不是典型的“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家田”的做法吗?这很大程度上都源自“外行指导内行”,可想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如何!
尤其是,专业成长上设置条条框框、学术研究上增添多重束缚,这直接导致了大学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成长活力。有人成绩优异,可只因教学年限而不能晋升教授;有人德才兼备,最终却因复杂的人事问题而搞得身心疲惫等等,类似的怪象还有很多,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约束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发展需要从扩张型走向质量型。其实,不管什么时候,质量永远都是高校成长的生命线。看看如今高校相对较大的生存差异现状,就知今后高校理应把人才培养永远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
因此,在管理上,高校就需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自主权。自己能够根据多元的社会需求去设定专业、引进教师、制定培养方案等,这无疑会让学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特色专业,以此来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恰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由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