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培训要走生态化之路



  我们要更好地促使校长从自我走向卓越的同时,引领学校走向辉煌,让教育家成长之路更为顺畅。

  有人说,教育家不是培训出来的;但我们可以说,教育家的成长离不开培训的助推作用。目前,校长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校长距教育家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校长尤其是名校长培训难做的情况也是困扰培养者多年的难题。浙江师范大学作为“双名工程”高中校长班的培训单位,在研究教育家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以“释放潜能”为核心、以“走向卓越”为目标的生态化培训之路,为校长逐步成长为教育家起到了“加油站”“助推器”作用。

优秀校长大都有好胜之心

  绝大多数校长属于优秀教师出身,被赋予校长重任后,原有的优越感会被强化。因此,有时不仅看学生“恨铁不成钢”,看教师也会有“众人皆非我独是”之感。这种由自信转化为自负而产生的“自我膨胀”心理,在校长集中培训时就会显现出来。比如培训中,有校长希望掌握顶层设计能力,有校长追求教学管理效能,有校长关注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也有校长则将眼睛盯住高考成绩……不同的目标与需求,导致校长对于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的接受差异度较大。如果培训设计者不能多方面考虑,很容易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之中。必须承认,校长都有好胜之心,当发生意见分歧时,绝大多数校长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或意见是对的,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在培训中践行;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败感甚至心理失衡。

  校长的好胜心还表现在“攀比”上,校长会在心里将学校与学校、自己与其他校长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显示自己较弱,则易服从,否则会拒而远之。例如选择导师、确定考察学校、安排学习课程,等等,校长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比较,有时会产生向心力,但有时会牢骚满腹或消极抵触。

  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针对校长的不同意见,一定要走生态化培训之路,即培训不仅要考虑课程质量、活动优劣,还要考虑培训与每个校长的契合度。因此,对校长进行培训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分阶段开展学情分析;尊重校长身上固有的“好胜心”,承认校长之间“攀比”的合理性;加强沟通协调,努力做到精准培训,而不是以规则、制度、权威去约束、削弱甚至直接对抗校长的“好胜心”,最终实现培训的双赢。

优秀校长需要潜能释放通道

  目前,校长培训项目设计基本上是让校长听、记、思、写,很少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展示舞台。如此,校长们超越常人的眼界、见识、境界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没有表现的机会,而这也正是校长参与培训显出被动和压抑的主要原因。

  作为培训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要分析“学情”,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校长们能够走上他们的岗位绝非偶然,一定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独门绝招”,我们一定要发现他们的潜能,激活他们释放潜能的通道,让校长们感受到培训的价值。

  但是,校长的行政工作养成了他们不显山露水的习惯,这不是校长们胆怯,更不是恃才傲物摆架子,而是顾虑过多、行事谨慎的职业特点体现。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校长们的经验辐射、风采展示等环节,不再让他们以单一学员的身份参与培训,而是给他们言说的机会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总之,生态视野下的校长培训,不能把参训校长当成中小学生和普通教师那样教,不能仅仅关注向培训者传授什么知识,或者教给哪些技能;而是要关注参训校长在培训期间的专业发展,为他们创设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充分地自我表现。

优秀校长追求教育观认同

  校长“好胜心”的满足与“潜能”的激发,说到底是追求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认同,而这也是生态视角下的培训所特别关注的。绝大多数校长对于名利其实看得比较淡,但对于自己的学术观点、思想观念、管理方法、治校经验看得比较重,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理念、经验能够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同。

  但是,校长们心中也明白,他们的教育价值观未必全部正确,有时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甚至是一对一的点拨。因此,作为校长培训项目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根据参训校长的想法,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创造多元组合、分类交叉的生态化培训模式,实现“三结合三交叉”:专家学者的理论与校长的经验交流结合,做到讲与研的交叉;名记名编手把手指导与校长的论文写作相结合,做到导与练的交叉;一流名校长的治校经验介绍与校长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做到经验与经验的交叉。通过专家讲授-校长言说-同伴互评-专家点拨-深入学校(循环往复)-形成品牌,更好地完成校长培训任务。

  如此,我们才能在更好地促使校长从自我走向卓越的同时,引领学校走向辉煌,让教育家成长之路更为顺畅。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选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