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在高教领域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闻背景

  从2015年11月10日至18日,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从那以后,“供给侧改革”屡屡见诸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之中,成为当下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热词。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也是教育领域的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对教育资源的优质和多样化要求,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业内人士呼吁,针对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大力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

  同经济发展一样,我国高教领域也存在着“三去一降一补”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

  失衡的专业结构,导致了高教的“产能”过剩。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多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系统关注和深度把握;加之,高校之间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过多,形成了与有效需求相脱节的“产能”。据对南方某省108所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查情况来看,截至去年12月,在该省的51所本科高校中,校均开设专业44.83个,而重复开设率在43.1%以上的专业有20个;这也就意味着,在51所本科高校中,有44.6%的专业是重复设置的。同样,在该省的5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校均开设专业35.46个,而重复开设率在38.6%以上的有20个。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和重复性较强,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新专业(例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基因医疗、智能制造……),又未开设出来。故高教领域的专业设置失衡,导致了其难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对人力资源的需要,造成了高教领域的“产能”过剩。

  欠佳的就业状况,导致了毕业生“库存”的堆积。由于高教领域部分专业的“产能”过剩,导致每年都有一批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年堆积起来的未就业大学生的总数已较为庞大。据统计,近五年来,首次未就业的毕业生,累计起来的“库存”量约1050万人。

  滞后的评价体系,导致了政策“杠杆”的偏翘。高教领域现行的一些评价体系,因未做到与时俱进,误导了高校的科学发展。例如,在衡量高校的优劣时,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名声轻实质、重层次轻应用、重表面轻贡献。致使我国的不少高校办学层次虽高,但服务对象虚幻;发表论文多、出版著作多,但能引领全球创新、支撑实业发展、影响世界的东西却有限;不少高校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多、成果奖项多,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却不大。再如,僵化的专业审核备案制,制约了高教领域专业设置的与时俱进。目前高校欲开设“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目录”之外的新专业,一般都难以通过教育部的审核备案。

  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了高教的“成本”居高。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学校采取的简单、粗放、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缺乏分层分类的细节指导、又缺乏有的放矢的政策导向。结果造成了大量趋同的高校、学科、专业、课程,这些趋同又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来支撑。这不仅导致了众多的重复建设,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致使高等教育的成本居高难下,同时也使得一些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社会事业进步急需的相关专业却没有经费来建设。

  长期的惯性作用,导致了高教的“短板”较多。其表现主要有:一是多数高校对全球最近出现的新科学、新技术、新产业不敏感;二是多数高校在有创新、有价值、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方面相对滞后;三是多数高校的专业改造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四是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五是社会发展急需的许多新专业,由于不在教育部“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目录”中,申报起来难以获准……

  为了深入推进高教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为我国经济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特提出以下建议:

  推行(实施)高教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讲话)的精神,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结合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高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精心研究、科学谋划,系统部署、有序推进高教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做好结构调整,一是调好高教的服务结构:哪些高校为“引领发展”服务,哪些高校为“支撑发展”服务,哪些高校为“行业应用”服务?二是调优高教的专业结构:哪些专业需要减少,哪些专业需要新增,哪些专业需要改造?三是调顺高校教师的相关结构,使之能面向需求、与时俱进,使有限的资源和投入,能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推行(实施)“比较排位+弱者淘汰”制度,消肿老旧专业,构建新兴专业。建议教育部可要求各省(区、市)通过开展“比较排位+弱者淘汰”的方式,来为本辖区内供过于求的老旧专业消肿,同时,鼓励设置发展急需的新专业。鼓励各省区可根据高校某一“专业”在“需求的吻合率、发展的贡献率、雇主的满意率、近年的就业率”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同类专业之间的量化排位比较,凡连续两年“比较排位”在本辖区排在30%以后的同类老旧专业,均暂停招生,或进行整改,或直接取消。

  改革高校专业设置的备案方式。教育职能部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有担当,敢于在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方面动真格、下深水。要改革高校专业设置的申请与备案方式,在放权于省(区)和行业的同时,为高校的自主设置专业松绑。要注意引导和鼓励高校在设置或改造专业时,更加主动、更加直接、更加敏捷地与时俱进,面向科技进步、面向一线生产,服务发展需求。

  改革重构高等教育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大奖优惩劣力度。依照“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的思路,来重构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同时,用好用活高校生均拨款和财政专项投入等手段,对做得好的高校实施奖优惩劣。以明确的导向,有力的举措,助力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着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