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集中举行民办初中、小学面谈,一张张各民办学校门前人头攒动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与此同时,社会对幼小衔接班和衔接课程的需求依旧旺盛。在青岛,一两个月后才开课的暑期班竟然已经报满,有的家长甚至提前一年从幼儿园退学转入“全年衔接班”,甚至有些培训班学习进度赶超二年级。补习“白热化”,这股子虚火从何而来,如何去降?
给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唐守伦
长期以来,学生减负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热点。上海自2003年起就年年倡导减负,且不断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的减负政策,提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新举措。
面对如此明确的减负语境,孩子们仍然存在过重负担,这些负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有的家长对减负存在认识误区,不知减负是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以获得“标准答案”为目标的机械式学习方式,代之以知识探究、实践导向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从而纾解无效、低效学习带来的心理、生理的倦怠和压力。有的家长认为,减负难落实是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还有的认为,教育培训机构助长了学生增负,学生在校时间少了,但参加培训班却越来越多……
破解减负困局,从根本上说,需加大招考改革力度。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但在中小学领域,以应试教育为主或者以升学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还相当强大。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招考制度不改革,不与素质教育真正对接,就难真正走出减负的困境。
现在,由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构成的教育目标,已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与化解学生学业负担的困境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也充分说明,好的教育就是多样化的教育,能给出多种选择,提供给不同的家庭、不同教育观念的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一定要选择所谓的升学率高的学校、接受精英教育,因材施教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
减负不是一项独立的政策目标,减负的举措和评价减负的成效,都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为依归。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各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破解减负困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只要进一步加大招考改革力度,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就能有效地破解教育的减负困境。(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家长理性是减负破局关键
邱磊
近日,有关上海民办初中、小学招考的新闻占据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
这场招考以及补习“赛事”,几乎连“白热化”都不足以形容:一方面,家长不惜代价想送孩子入名校,上海家长以战术性姿态加入“海选肉搏”,北京家长则以战略性眼光买房置地。而这一切乱象的根源,其实只源于一个“不输在起跑线上”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肆无忌惮的课外补习正呈井喷式野蛮生长,尤其是幼小衔接的关键年段,居然“补”到了小学二年级的内容。可明知如此,家长们仍趋之若鹜,在一波波推高市场行情的同时,也将自己和孩子推到了唯进不退、唯赢不输、唯考不从的境地,忍受着物质与精神的重重煎熬。
事实上,教育部从上世纪50年代即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及至本世纪,也前后4次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此一次次的“降火”之举,不能说国家不重视此问题,上海早在2003年推出过基础教育领域的减负政策,那么问题何在?很显然,减负之困的起因不在外界干预,还是内发生成的。
今年的情形,近似于古人说的“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学校、家长为孩子不断增加学习砝码与负担;今日在教育的伦理、原则和规律上的“损之又损”,不是“革除己弊,净化内心”,而是“占先机”“抄近道”之举。
减负困境中,作为外力的国家、社会、学校,始终无法替代家长与孩子的内源性地位。对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等基本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孩子,在一些家长的功利安排下,尤其是在无休止的竞逐名校、报班补习、练级考核等恶性碾压下,早已疲于应付而毫无招架之功了。
不可否认,家长本意是好的,但按哲学家弗洛姆的说法,他们在“爱的名义”下的所作所为未必理性,有时候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现象,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人们期待一件事情怎样发展,结果会真的实现。当无数家长由于害怕“报不上班”“考不上名校”,而每日殚精竭虑在择校、补课之路上时,结果可能真就是一场空。
家长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放弃急于求成的功利教育观,不必过于迷信名校,更不必逼着孩子和自己刻意去迎合其需求;或是听信天价补习班的忽悠,无视教育基本规律地拔苗助长,成为加重孩子负担、过早透支孩子潜力的幕后合谋者。
“解铃还须系铃人”,破局减负困境的根本希望,在于家长们理性地寻找和确认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一种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为了浅薄的功利目标去适应甚至去肉搏。(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