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用是遥远的未来,很快我们各行各业都会感觉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怎么办?要像下岗工人一样“悲壮地重新再来”,只能不断地学习那些机器暂时还做不了的东西,赶紧去给自己找个出路。
本文根据 汤敏先生 5月13日 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整理
未来教育与新师徒制
今天听了一天,大家都很累,也很焦虑。 因为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来了。大家都在反复谈,我们需要终身教育。但是我觉得整个讨论都没有谈“怎么教育”、“如何教育”的问题。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今天大家都谈到了“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不但涉及到内容, 还涉及到学习方式,培训规模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的冲击已经非常逼近了。比如说自动驾驶汽车的到来。据说2019年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就正式上路了。一旦自动驾驶成了风气,有人预计只要用目前的1/10汽车就可以满足现在对汽车的所有需求了,包括快递。当马路上只剩1/5甚至1/10的汽车时,交通堵塞没有了。但是,上千万的汽车司机、大部分的汽车厂工人,为汽车厂配套的零部件厂商,和钢铁厂、橡胶厂等等,都会大量裁员,就跟今天的自行车厂一样。大家如果去调查一下,除了那几个做小黄车、小蓝车的自行车厂之外,其它的自行车厂还能活吗?
未来还有工作机会吗?最近, 花旗银行与牛津大学发布的一个研究显示, 到2040年左右,在中国, 现有的77%工作岗位要被淘汰或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这不仅是流水线的工人,包括很多会计、律师、记者等目前看来是高大上的职位。现有的大量工作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 信贷员、前台和柜台服务员、法务助理、做零售的销售员被机器人夺走饭碗的概率均超过90%;出租车司机、保安、做快餐的厨师失业的概率均超过80%;程序员和记者的失业概率分别为48%和11%。
连医生这么高大上的岗位也岌岌可危。 前些日天津第三中心医院的一位胃癌晚期患者由IBM公司的沃森机器人用十多秒钟就开出了精准详细的诊疗方案。目前美国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已经达到66%,而我国才31%。主要是我们诊疗的水平参差不齐。 肿瘤领域知识更新发展极快。2015年癌症领域新发表的文献为44万篇,但最勤奋的医生一年也只能看1000篇。 而沃森十几分钟就能看完,不但全记住了,还能进行分析。沃森诊断的准确率已经比美国几个主流医院的高手医生高了很多。沃森已经在美国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评定考试,它最拿手的专业治疗是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和宫颈癌等6种癌症。
昨天我在IBM北京公司开会。他们告诉我,沃森一秒钟可以读8亿字节,还顺便分析整理。 我们人怎么去跟它比?今年有一个小机器人名字就叫“爱因斯坦”的上市。三百美金一个。它像百科全书,可以回答你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给它加一点讲课功能,作业辅导功能,它就变成一个小老师给你的孩子当辅导老师,不用把孩子送去补课了。这个对于传统的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不用是遥远的未来,很快我们各行各业都会感觉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现在大家都很焦虑。最近我写了一个微博:“想想清末那些准备科考的秀才们,一天早上起来晨读时突然听到科举改高考,不考八股,考数理化了,十年寒窗全废了。”我们现在又到了这种情况,怎么办?要像下岗工人一样“悲壮地重新再来”,只能不断地学习那些机器暂时还做不了的东西,赶紧去给自己找个出路。与过去上了个大学,拿了个硕士、博士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不同了,今天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充电。持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我们其实现每天也都在学习,但是都是非常碎片化地、业余地在学习。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化地给我们提供如何应对这种迅速变化的社会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所谓继续教育是以补学历为主。而对已经有文凭的或者认为文凭不重要的人来说,这样的学习对它没有用。举个例子, 现在农民工最需要提高技术, 需要再教育,终身教育。 但你想想看,那些农民工付得起到大学里学习的时间和金钱吗?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的技术咱们大学里有吗?老师能教吗?
怎么办?
四年前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我所在的友成基金会与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一起开始了一个称之为“双师教学”的实验。所谓“双师”,就是一个贫困地区学校课堂的教学由两个老师来完成,一位是远端城市中的优秀教师,如人大附中教师,一位是当地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 每天录制人大附中老师讲课并放到网上。当天晚上乡村老师对人大附中课中超出乡村学校需要掌握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剪裁。第二天在乡村课堂上播放录像。当视频中人大附中老师提问人大附中学生时,现场乡村老师把视频停下来,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的问题。如果学生都答对了,就继续放视频。 如果没答对,现场老师就会用几分钟把这个概念讲一遍。到2016年春季,这一试验已在中西部十八个省的130多个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中进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一国际团队对这一项目三年的追踪评估,初中进校时实验班和控制对比班的考试成绩几乎完全一样,三年后的中考成绩试验班比控制班平均整整高出了二十分。不但学习成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更有趣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双师教学受益的不仅是学生,其实受益最大的是参加试验的乡村教师。他们每天都在听全国最优秀老师讲课。人大附中的老师与全国的参与试点的乡村老师还经常在QQ群中一起备课、答疑,乡村教师们自己也在群中一起讨论。 几年下来, 实验班的老师们很多都成了当地的优秀教师。 一些老师说:“我参加过多次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但“双师教学”模式是我参加过的最好、受益最大的培训。” 目前,在广西南宁、桂林、重庆彭水、贵州威宁、湖北咸宁、广东东莞等地都开始用双师教学的模式,把本省、本市、本县最好的优秀教师的课拍下来、送下去。
再举一个我所知道的例子。 2015年初,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开办了一个超级声乐慕课:“戴你唱歌”。每星期一、三、五,戴老师都请一个青年歌手做示范,他亲自点评。每节课25分钟左右,拍下来挂到网上。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 这个网站的点击率已经高达四亿人次。每星期全国有近千万人跟着戴老师在学唱歌。
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 戴老师的“戴你唱歌”给了我们对终身教育的有益启示。既然连男高音这么高大上的艺术教育, 连中小学教师培训都能在互联网上进行,为什么别的技能不行? 能带你唱歌,为什么不能带你电焊,带你当电工?
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互联网下的新师徒制”:以互联网为媒介,由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用长期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较大规模的徒弟们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
新师徒制“新”在什么地方呢?一是“新”在规模上。传统师徒制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而“新师徒制”通过互联网一个师傅可以带几万、几十万个徒弟。二是“新”在师傅的选择上。 名师才能出高徒。传统的师傅只能在本企业中挑选,而“新师徒制”的师傅可以在全省、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选。 三是传统的徒弟只能跟一个师傅,而在“新师徒制”下一个徒弟可以在互联网上跟好几个师傅,博采众长更能出高徒。四是有强的激励机制。在市场机制下,培训平台可以对徒弟收费,给师傅重奖。 甚至可以以网络的方式, 每个徒弟打几块钱赏,师傅马上可以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即使是由政府组织的新师徒制培训,对师傅也可以用提级、 发 “五一奖章”、 冠“大师工作坊”等各种荣誉上的和物质上的奖励进行激励。
在“新师徒制”中人工智能能干什么?
人工智能可以给“新师傅”当助手。 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挑选何时的师傅, 通过数据分析看师傅怎么才能讲的好。 同样地, 人工智能还可以对徒弟们进行大数据分析, 他们对特点是什么, 需要什么,如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现在IBM的沃森正在进入教育领域。他们与上海外国语学校实验学生的英语语音分析。你跟它讲一句,它马上一点一滴的指出来你的发音问题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改。这一套方式也可以用到对徒弟学习的分析上。
人工智能会不会最后连师傅都替代了,直接自己上课?也有可能,但可能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 今天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很快要被人工智能前期技术所淘汰掉的这些人如何用一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来转换他们的工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