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暨2025北京长江教育论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举行。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胡仲军,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一德,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等专家学者和代表委员出席会议,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全面夯实教育强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根基”主题开展研讨和交流。会议由长江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方平主持。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在致辞中指出,要科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三者放在一起的内在规律性,提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是科教融合的智库型特色学院,以“高质量智库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智库研究”为平台,打造形成“智库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在致辞中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育智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的引领下,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周洪宇发布了《中国教育政策建议书》(2025年版)。该建议书围绕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具体建议,涵盖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有序推进中考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深化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健全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编纂颁行教育法典、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政策建议。
专家研讨和交流环节,潘教峰提出,教育改革不仅要关注供给侧,更要重视需求侧,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不能过多关注精细化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好教育管理和教育活动边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结合点是人才,拔尖人才培养是重要切入点。刘林建议增加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学制弹性,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通识课程课标,提高继续教育的地位和质量,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伊彤建议,在梳理高校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动态调整硕博研究生招生指标;提前采取措施,妥善应对未来高考入学人口高峰;注重文化育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多一些家国情怀,少一点利己主义。马修军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AI技术重塑教学内容和方式,推动个性化学习与评价改革。王一凡从省级教科研角度出发,提出政策适配性、基层教育治理能力、教师轮岗制度等方面的建议,强调要关注县域教育差异,避免“一刀切”政策。
周洪宇在总结中表示,将对会议研讨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专报提交国家相关部门,为“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提供参考。他说,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将继续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展深入研究,并通过定期举办的长江教育论坛,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会上还举行了《全球知名教育智库概览》图书首发式。此次“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暨2025北京长江教育论坛由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湖北教育出版社和智库人才培养联盟共同协办。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