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十大教育盘点
今天,长江教育研究院、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为大家带来第二份新年好礼——2024年度十大教育热词。
1.召开全国教育大会
2.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3.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4.启用义务教育新教材
5.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6.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7.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8.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
9.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1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1.召开全国教育大会
全国教育大会于2024年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全国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而且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明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并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大会强调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动员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通过这次大会,我国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2.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新华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3.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教育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
4.启用义务教育新教材
2024年8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此次新教材修订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启用义务教育新教材,标志着教育改革迈入新时代,强调全面育人,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与创新。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推动教学方法从知识灌输向引导探究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它倡导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改革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
历时两年修订!义务教育统编教材“焕新”在哪?
5.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人工智能教育,为国家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这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更关系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要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要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6.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专家解读《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7.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8月26日发布。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国新办发布会聚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8.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
2024年11月29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文件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在医疗健康方面,各地教育部门应每年组织教师免费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服务,建立教师健康档案。鼓励各地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开展面向教师的健康宣教等服务。在文化提升方面,鼓励支持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和游览参观点,对教师提供减免门票等优惠措施。大力开展教师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在生活服务方面,鼓励相关企业为教师提供专属优惠活动。鼓励相关国有商业银行为教师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教师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给予减免优惠。在住房保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促进解决教师住房困难。在其他方面,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尊师惠师服务。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
9.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2024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首次全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的成熟和高等教育管理法治化的重要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不仅规范了学位授予工作,保护了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还保障了学位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法律支撑。此外,它还强化了学位质量保障制度,构建了全方位学术监督网络,增强了学位教育的规范性与公正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实施,提高了学位管理的法律地位,反映了研究生治理理念的变化,为满足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奠定了法律基础。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学位法审议通过 学位条例实施以来首次全面修订 保障学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完善学位法律制度 保障学位工作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答记者问
1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立法,把党对学前教育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实践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用法治方式破解突出问题,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标志着学前教育步入“有专门法可依”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为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它强调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性质,明确了政府的主导责任,强化了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并遵循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均等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阅读链接(长按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前教育法有关情况 学前教育步入“有专门法可依”新阶段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并介绍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法律有关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