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保护已经提升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对此做了再次强调,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在这方面积极作为,要让生态文明教育 (包括自然教育、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节约教育等) 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2022年11月21日至29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中国在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武汉是中国第一个举办此类型国际大会的城市。这次大会的成功申请也是对于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作出的重要肯定,特别是对武汉市在拥有丰富的湿地自然资源和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此次大会的主题“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了人与万物共有家园、建设生命共同体的含义。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的,他在2020年1月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学生代表的回信中提到,40多年前他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实践,贵在落实,贵在真实。具体到教育领域,需要每一 位教师和每一名同学的落实与实践。对于教师,习总书记说,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何为 “大”?“大”,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张开双臂,来拥抱祖国、拥抱世界,在这其中必然蕴含着拥抱自然之意味。“大” 就必须要有大的视野、大的胸怀、大的格局、大的担当、大的气象 ,做学生为学、为 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学生,则要让他们成为“小先生”。“小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当时国家贫穷落后、师资严重匮乏、劳苦大众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为普及教育创造性提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虽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里面蕴含的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给人们以启发。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儿童身上孕含着无限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小先生制”是践行解放儿童的重要方式,我们今天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与当代社会生活和教育有机结合并探索发展出更为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实施“小先生制”能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儿童有思想、有自信、有力量;解放儿童的双,让儿童敢动手、敢实验、敢发明;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能观察、会观察;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儿童想说、敢说,也会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走进生活、打开眼界;解放儿童的时间,给儿童创造机会从容体验,解放了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儿童才可以在广阔的世界里生动活泼地施展自己的才华,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让学生做信心满满、阳光开朗的“小先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去探寻知识、传播知识;让教师负起“大先生”担当,既为“小先生”做示范,又为“小先生”做帮手。“大先生”与“小先生”一起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为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并进。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带动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进而讲好中国“新时代小先生”故事,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让中国经验走向世界,为世界环保与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教育导刊